食货新志 | 岑嵘(杭州人,作家)

杭州人爱吃面的基因

2024-10-18

面条在杭州人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杭州也是中国最爱吃面的城市之一。杭州到底有多少家面馆?有人统计说,杭州有大大小小近3万家面馆,是西安的1.6倍,是成都的4倍。可以说,杭州的每一条大街小巷,都能找到你喜欢的面馆。

面条分明是北方食物的特色。杭州人为什么如此爱吃面?

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的劳动人民就发明了“石转盘磨”,可以将小麦粒磨成粉末。石磨到了汉朝得以全国推广,人们才真正以麦子为主粮,以面食为主食了。通过小麦,中国北方形成了面食文化,由此进入面食的世界。

公元1012年,我国南方发生了一场春旱,从而导致江淮两浙地区农业歉收。宋真宗召集了群臣,商讨解决的办法。这时有人向他提议,福建地区有一种占城稻,据说原产于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具有高产、早熟、耐旱三大特点,并且生长期很短,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种到收只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于是宋真宗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宋代水稻良种),并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水稻普及之后,经济中心就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小麦主要种植在我国的北方,从古到今一直如此,虽然在明朝的时候,小麦种植已经遍布全国,但面积的分布却很不平衡,据《天工开物》记载北方“齐、鲁、燕、秦、晋,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南方闽、浙、吴、楚之地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

杭州人爱吃面,其实就是城市南北融合的结果。

《舌尖上的中国》曾经这样说道:“历史上中国的宋王朝因战争迁都,赋予杭州中原的味道。”事实上不止是宋王朝迁都,从公元4世纪初开始,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因为政治动乱引起的大规模中原人口南迁的现象。由于南迁人口中以中原缙绅、士大夫等衣冠士族最为典型,故史称“衣冠南渡”。它们分别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唐代“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以及北宋末年“靖康之变”以后的南宋时期。随着这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中国文化、经济重心也随之逐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南宋时期的历史遗留下丰富的饮食文化。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的《面食店》,记录了当时杭州丰富的面食品类:猪羊盦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面、子料浇虾面、汁米子、诸色造羹、糊羹、三鲜棋子、虾棋子、虾鱼棋子、丝鸡棋子、七宝棋子、隆兴淳面、银丝冷淘、笋燥齑淘、丝鸡淘、耍鱼面……面的品种是不是比今天还丰富?

从衣冠南渡一直到20世纪的改革开放,北方移民一批又一批地来到杭州,虽然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但口味却在基因里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对家乡食物的热爱一直在他们的骨子里。

南方的确更适合种植水稻,但小麦也没有缺席。杭州周边常可见风吹麦浪的景象。整个浙江,都实行水稻小麦轮种,小麦和水稻这两种作物,在杭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北方面条的口味和制作到了杭州也发生了改良,中国东南部湿热的气候,令小麦生长速度快,做成面条后容易丧失了“筋道”的口感,杭州人爱吃碱面,他们学会了在和面过程中掺入食用碱。碱令面粉中的蛋白质转性,获得接近北方高筋面的口感。

面条只是杭州南北融合的一个方面。如果你研究过语言学,你会发现,杭州的方言发音偏硬,不同于吴侬软语,它也是南北融合的产物。宋室南渡后,杭州人说的是开封官话,“杭州类汴人种族,自南渡时,至者故多汴音([明]陈全之《蓬窗目录》)”。随着时间的流逝,杭州话又融入大量吴越口音。

杭州人的性格也同样是融合的产物,她既有温柔安静的南方人的一面,但也有刚正不阿、好打不平的“杭铁头”的一面。

开放包容,南北融合,最后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