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研究

2023-10-17

市民政局 周伟华 祝建华 徐雯 谷穗 李利明

近年来,杭州稳步推进数字化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杭州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信息技术支持,围绕如何实现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和有效帮扶,打通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建设的难点和堵点问题,杭州在厘清低收入人口的范围与数据收集的基础上,构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指标和模型,打造“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应用,通过综合分析对目标群体进行精准画像和主动帮扶。

杭州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应用场景的建设实践

(一)高效协同,构建“多维度一体化”的指标体系

1.建立多跨协同工作机制。2022年6月,杭州市“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正式列入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名单,市政府专门下发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应用”列入“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重大任务。市级层面建立了17家市级单位为组员的试点工作专班,明确了专班成员工作职责和会议推进机制。

2.建立多角度集成数据库。以辖区常住人口为基础,通过走访排摸、“浙里办”低收入人员主动申报、其它救助部门数据共享、大数据比对等多方面汇集数据。在原有在册的低保(含支出型低保)、低边、特困对象监测的基础上,重点聚焦非在册的5类对象建立形成动态管理的低收入基础人口库。持续监测对象从兜底型、支出型、急难型在册对象逐步拓展到各类风险对象,有效提升相对困难群体发现效率,推动社会救助“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3.建立分类预警处置机制。基于家庭结构、健康状况、收入情况、财产情况、支出情况、对象来源等7大维度,选取影响个人或家庭经济状况较大、指向性较强的关键性因素,建立低收入家庭抗风险能力赋分体系,根据家庭抗风险能力由弱到强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抗风险对象,当抗风险对象发生重大疾病、残疾等级变更、家庭成员死亡等动态变化时,触发产生紧急和一般两类处置预警,属地镇街收到预警信息后,对紧急和一般处置分别在3日、7日内通过电话询问、入户走访等方式完成核查处置。

(二)精准配置,搭建“全方位智能化”的分析网络

1.智能研判绘制精准画像。建立低收入家庭算法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研判,形成家庭精准画像。将每一户低收入家庭数据集成为一张画像,并由此测算每一户家庭的困难程度、致困原因和需求类型,为精准帮扶提供基础。通过精准绘制低收入家庭画像,及时发现受困家庭并给予综合帮扶救助,将救助关口前移,增强困难家庭抗风险能力。

2.定制方案满足个性需求。建立“一户一策”机制,根据动态监测结果为目标对象定制政策清单和服务清单,将社会救助政策、资源、服务项目与困难群众需求精准匹配,为困难群体提供个性化的立体帮扶。

3.整合资源实现高效配置。结合低收入群体地理分布图,可展示辖区内低收入群体家庭救助服务需求、位置、数量、抗风险能力强弱等基本状况,就近就便合理配置专项救助、惠民服务和社会救助社会帮扶等服务项目,实现区域救助资源整合。

(三)多方联动,打造“共享型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1.梳理政策,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全面梳理17个涉及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及其他救助帮扶事项的部门单位救助政策,按照救助部门类别、救助对象类别和救助补贴方式进行分层分类,理清救助惠民“政策池”。根据不同类型的低收入人口的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划定救助圈层,实施分层分类救助。通过链接多元化服务场景,精准获取困难群体的多维需求,实现救助需求与救助资源精准对接,健全低收入群体长效帮扶机制。

2.集成联办,实现精准高效智慧救助。对符合低保、低边、特困人员等救助标准的预警对象提供社会救助“一件事”线上联办,在办理基本生活救助的同时,可一次申请、协同联办各类专项救助。2022年,实现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事项达15项,自应用上线以来转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3473件。

3.多元帮扶,搭建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对不符合救助标准但有帮扶需求的预警对象转介区县、镇街、村社三级“助联体”多元化帮扶。区县级助联体归集政府政策资源,以及专业机构、社工、企业、个人等资源,建立潜在困难家庭需求、帮扶资源、服务项目三张清单,智能检索符合预警对象需求的资源项目,统筹派单至镇街级助联体。镇街级助联体接单后及时处置,跟踪、修正家庭帮扶措施,村社级助联体协助做好救助工作。自应用上线以来转三级“助联体”多元化帮扶7455件,帮扶完成率100%。

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建设的未来展望

(一)推动实现预防性社会保护,助力“危有所防”

“危有所防”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前瞻性,利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对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期判断,并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性的措施,避免陷入贫困或贫困恶化。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的落实将成为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发展性与预防性功能的关键。

(二)提升个体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主体责任

个体自身是脱贫解困的第一责任主体。自我发展能力强调依靠发展主体自身力量来实现“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但是在强调发展主体自身基础和造血功能的同时,也不排除外力的推动作用,即结合自身情况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因此,提升个体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主体责任是实现解决困难的核心和关键。促进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人口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多样化服务的形式提升家庭多维能力。

(三)深化社会救助智慧革新,共享发展福利

智慧救助要遵循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据治理逻辑、以主体要素为核心的动态开放性逻辑以及以事项要素为核心的整体性逻辑,但这三个维度存在数据系统集成融合不足和缺乏深层次数据挖掘、主体的理念误区和结构性矛盾以及整体性治理网络尚未形成和救助功能缺乏整体性提升的问题。因此要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建好数据库,深化一体化、智能化救助数据平台建设。推进救助数据共享开放,提升救助数据资源价值,提升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