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的话

创新是核心,更是生命

2024-09-24

商报记者 朱光函 项凯 制图 盛菲菲

“来杭州肯定要带杭州三绝回去,这不仅是送亲朋好友的伴手礼,也是留作纪念的绝好纪念品。”在今年中秋节,王星记河坊街专卖店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对各种精美的扇子赞不绝口。来自河北的游客季慕铃更是对刚买到的王星记扇子爱不释手,酷爱国风的她早就对王星记的国潮扇爱慕良久。“我这次一共买了五把扇子,刚好可以搭配我的汉服,到时候晒在抖音上,肯定会有不少点赞。”

实际上,对于王星记来说,国风的兴起是老字号的绝佳舞台。扇的作用早就不是简单的扇风一项,培养气质,传扬国学等都是扇子在新时代所要承担的责任。坐在王星记掌门人孙亚青的办公室里,各种新技术和新创意从她的讲述中流淌出来,对于这家百年老字号而言,锐意进取是融入血液的传承,更是刻进基因的元素。

创新是核心,更是生命

149年前,王星斋扇庄悄然兴起,以手工制作的黑纸扇扬名四海,其精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岁月流转中,这家老字号并未被时光所遗忘,而是凭借着不断求新求变的精神,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1983年,对于王星记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公有制企业的改革浪潮席卷而来,王星记扇厂勇敢地迈出了步伐,实行了厂长承包责任制,并且成立了扇子研究所,致力于开发新产品,诸如塑料微风扇、绢花扇等,这些创新之举不仅丰富了产品线,也极大地拓宽了市场空间。短短两年间,王星记便拥有了十六大类三千多个花色的产品,年产量突破六百二十万把,成为全国最大的纸扇生产商之一,这样的成就无疑是王星记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最好证明。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面对市场经济的新挑战,王星记再次展现了非凡的适应能力,完成了市场化改制及资产重组,转型为国有控股公司。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企业焕发新生,更是在2008年将杭州王星记制扇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对传统手工艺价值的认可与保护。如今,在明亮整洁的工作室内,每一位制扇工人依旧坚守着那份匠心独运的态度,无论是拉花、打磨还是穿扇骨,每一个步骤都承载着对美的追求与执着。

随着市场的日益变化,如何使这一古老品牌走得更远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老字号永葆青春。”这已经成为王星记的理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孙亚青总经理带领团队攻克难关,发明了一种折扇自动敷扇面辅助装置,有效解决了人工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错位问题,确保每一件作品都能达到完美无瑕的状态。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申请并获得了多项专利授权,涵盖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多个领域,彰显出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

拥抱新技术,让老字号走得更远

王星记在线下蓬勃生长之时,也没有忽视线上渠道的重要性,利用抖音、百度等平台进行直播推广,最高观看人数达到了两百七十万人次,这无疑为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曝光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入先进的视觉捕捉技术,王星记能够更加精准地捕捉到顾客的真实需求,从而及时调整产品策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而在跨界合作方面,王星记同样表现得十分活跃,无论是与宝马、潮宏基这些高端品牌的联名款,还是携手游戏、美妆等领域内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特色产品,每一次尝试都在不断地刷新着人们对扇子的传统认知,使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最初的手工作坊到如今集工业设计、旅游商贸于一体的现代化服务型企业,王星记经历了数次华丽转身,但始终不变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正如孙亚青所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牢记初心,用心去呵护这份宝贵遗产。”因此,即便是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王星记仍然坚持采用最优质的材料,遵循传统的制作流程,力求每一把扇子都能够展现出最佳的艺术效果。同时,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项古老技艺,王星记还特别设立了专门的培训课程,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亲自授课,旨在培养新一代工匠,确保制扇技艺薪火相传。

■记者手记

漫步于杭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每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而在这些故事中,王星记无疑是最为动人的篇章之一。作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以一种锐意进取的姿态,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王星记的故事,是对“守正出新”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它告诉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老字号走得更远;但与此同时,也必须牢记自己的文化根基,方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独特魅力。相信在未来,王星记还将继续以其独有的方式讲述更多关于传承与创新的美好故事。

孙亚青:主动求变不是一味地发挥企业的主观 能动性,更应遵循市场需求的客观性。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