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他人,是对自己生命的升华

“急救侠”沈俊的想救、会救、敢救和能救

2024-08-21

沈俊执教急救课程

商报记者 徐敏月

一台AED除颤仪,一个容纳了三角巾、纱布、快速止血包、碘伏、止血带、风油精等应急用品的急救包,这是沈俊每日随身携带的急救物资。

事实上,沈俊不仅随身携带急救品,他还总是奔跑在救护车之前。至今,他已经100多次跑在救护车前,救助危难者。为了“跑得更快一点”,他养成了长跑的习惯,还跑进了杭州马拉松赛场。

从“想救却不会救”到“希望家家有个急救员”

沈俊的故事,要从2008年的一个下午说起。当时,他目睹了一起突发疾病,却因为不会急救只能和其他人一起束手无策地干着急。他和现场的所有人一样,感到害怕,但他比其他人想得更多:“如果自己家人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如果下次再碰到这种事情,我该怎么办?”沈俊萌生了学急救的想法。

刚开始,沈俊自学急救知识全靠问。他时常问当医生、护士的同学,而同学们常常被他问懵。虽然一直不得其门而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2012年,沈俊从黄页上查到了杭州市急救中心的电话,从而遇到了他“急救道路的领路人”鲁美丽医生。也是这年,市急救中心正式成立了华东首家对外开展培训的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和国际创伤生命支持培训中心。沈俊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培训,并成为了首批急救志愿者。他说:“我能多学一个技能,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危难者就能多一线生机。”也是从这年起,他下定决心投身急救事业,把自己学到的急救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并希望能早日实现“家家都有急救员”。

这12年,沈俊的业余时间不是在路上,就是在教普通市民急救知识的课堂上。他说:“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有一个急救员,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减少一个“2008年的自己”,或许就能多救一条生命。

从“会救”到“敢救也能救”

2019年,互联急救App在杭州市急救中心上线并在120急救志愿者队伍中全面使用,沈俊也第一时间加入了120急救系统平台。就在这一年的10月2日,沈俊第一次收到来自这个平台的求救信号。据了解,调度中心在派出救护车的同时,会把危重患者信息自动推送到事发地1公里范围内的急救志愿者。沈俊通过这个平台,从急救讲台走到了急救现场。

当天正处于国庆长假期间,沈俊陪家人在少年宫游玩,手机收到了调度中心发来的求救者信息。他回忆道:“第一次接到实战信息还是很紧张的。短暂的纠结后还是接单赶了过去。幸运的是,患者是因为玩游乐设施转晕了,没有大问题。我在旁边给予她安慰,告诉她医生很快就到,不要着急。后面经赶到的急救医生评估没事后,我们就离开了。”

从2019年至今,沈俊已经通过急救互联APP接到了100多单急救任务。每一次救援,他都全力以赴。遇到骨折伤者,他会迅速进行固定,尽量减少伤者的痛苦;遇到无意识无呼吸病人,他会进行心肺复苏,用他的双手为病人争取生的希望。骨折包扎、外伤应急、心肺复苏……这些技能,他通过一次次现场操作,已经再熟悉不过。

一家两代“急救侠”

2022年2月1日下午4点10分,农历虎年第一天。沈俊一家正在客厅观看前一晚的春晚回放。突然他和女儿沈宇彤的手机同时响起,是互联急救App发来的信息,显示距离600米的小区有人昏迷。两人火速出门,在救护车到达前赶到了现场。

当父女俩赶到现场时,已经有一位老人陷入昏迷,屋子里弥漫着大小便失禁的气味。这是16岁的沈宇彤第一次参与现场急救。她没有迟疑,按照父亲沈俊传授的要领一步步有条不紊地施救。沈俊说:“自从我开始学习急救技能,女儿就跟着我开始接触。所以对她来说,是从小就在参与急救。而这次是她作为名副其实的急救员‘出道’了。”

此后,沈俊和女儿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每次参与急救后,他都会和女儿一起复盘:“她能说出很多独到的见解,让我深受启发。”父女之间相互影响,女儿从父亲身上学会了更多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而父亲也从女儿身上学到了更多“年轻人的想法”。如今,沈宇彤在父亲的影响下,已经如愿成为一名专业医学生。

沈俊说:“帮助别人,是对自己生命的升华。”简单一句话,诠释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也将良好的家风传承给了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