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后,毛泽东就有了渡江南下计划①

2024-06-15

1947年7月,人民解放战争已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推进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进程,毛泽东计划华野两个纵队相机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临时根据地。这是解放战争中最初的渡江南进战略设想。次年,这个战略设想又被重新提出。直到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渡江战役才正式地走入解放战争的流程,发起日期因时势变化而变化。最终,毛泽东确定在1949年4月20日,发起伟大的渡江战役。

毛泽东最初的渡江南进战略设想

1947年上半年,国民党依仗优势兵力向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坚持“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的指导方针,主动放弃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主动放弃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蒋介石争得了地盘,满心欢喜,逢会必夸耀“胜利”,可在毛泽东看来,“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1946年12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共同进行了第一个大规模的歼灭战——宿北战役,歼敌两万多人。接下来便是鲁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26师、第一快速纵队以及整编第51师,共5万多人,俘虏中将师长马励武、周毓英以下3.6万多人,缴获105毫米榴弹炮48门、山炮野炮41门、坦克24辆、汽车474辆,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作战任务。

从全面内战爆发后的1946年7月到1947年6月,也就是解放战争进行刚刚一年的时间内,解放军已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5个旅共78万人、保安部队等杂牌军34万人计112万人。国民党军兵员锐减,战线又拉得过长,要想应付所面对的战争局面,已是捉襟见肘、疲于奔命了。

鲁南战役后,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为适应大规模歼灭战的要求,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下辖11个纵队,并以缴获来的大炮、坦克、汽车和俘获的技术兵组建了一个特种兵纵队,全军共有27万人。华野组建后进行了两次大的战役,先是莱芜战役,后是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歼灭国民党军6万余人,俘获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和军长韩浚,收复城市13座。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整编第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华野在山东战场的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的锐气,使蒋介石深感“实为国军无上之耻辱”,其“忧虑更甚,悲痛之情为近来所未有也”。

1947年7月,毛泽东开始谋划华野第1、第4两个纵队渡过长江,直出闽浙赣地区建立根据地,把战线推向国民党区域。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文中说:

“叶、陶两纵出闽浙赣,创立闽浙赣根据地。其步骤:第一步于现地休整数日,迅速歼灭泰安、大汶口、肥城、平阴、东阿、东平地区之敌,占领该区,以一个半月至两个月时间在该区(或在聊城)完成休息补充、配备干部及政治动员;第二步,出至皖西,建立临时根据地;第三步,相机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临时根据地;第四步,至闽浙赣目的地,两广纵队受叶、陶指挥,随同南下,并请考虑组织东南分局。”

这是最早提出的渡江作战构想,后因刘邓大军提前进入大别山,华野第1、第3、第4、第8、第10纵队转入鲁西南后,中央军委认为在鲁西南需要重兵钳制敌人,以保障刘邓大军南下,如分散南进,对战争全局不利,故而放弃了这一计划。但是,适时地、有步骤地把战场推移到国民党统治区,使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供应取之于国统区,从而使新解放区逐步扩展、老解放区得以巩固,使人民解放战争由江北发展到江南,进而解放全中国,这是中国革命既定的胜利目标。

蒋介石调集重兵对刘邓大军实行大规模的“围剿”,国共两军在中原地区呈胶着僵持阶段。如何打破这种僵持局面,毛泽东想到了那个暂时停止的更积极、更大胆、更能震动敌人的渡江作战计划。1947年10月15日,毛泽东致电陈毅、粟裕:“六个月后(约在明年四月),你们须准备以一个或两个纵队出皖浙赣(不是闽浙赣)边区。”

毛泽东还筹划在1948年8月以前,刘邓大军在完成创建大别山、桐柏山及江汉根据地后,“决定派主力或一部渡江,创造湘鄂赣边区根据地。”为执行这一计划,“目前开始派少数地方工作人员或少数游击队南渡,求得生根。”

渡江方法采宽正面分路或梯队偷渡

1948年1月22日,粟裕给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邓小平发来《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请示电,提出了一些新颖而又大胆的建议,主要内容是发起战略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在中原打大的歼灭战,以改变中原战局。粟裕在电文结束处特意写道:“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有当,尚盼裁示。”

毛泽东接到这份长长的电报,看得很认真,有些地方都加了圈点,并送给周恩来、任弼时和陈毅传阅。中央军委在研究这一电文后,表示仍是坚持既定的渡江南进的战略决策。1月27日,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给粟裕的电文中指出:

“关于由你统率叶、王、陶三纵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我们与陈毅同志研究有三个方案:(甲)就现态势再休整半月,你率叶、王、陶三纵乘敌不备从宜昌上下游渡江。陈、唐指挥三、八纵及陈赓主力进入江汉地区,打八十五师等部,掩护你们渡江。此举缺点是新兵与干部来不及送上。(乙)丑、寅、卯三个月照原计划进入伏牛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平汉以西地区。除作战外,你率叶、王、陶三纵在该地区争取休整一个整月,然后渡江,陈、唐指挥三、八两纵及陈赓主力在江北任掩护。此举好处是新兵及干部可以送上,缺点则敌人可做准备。(丙)丑、寅、卯三月至伏牛、长江之间作战,辰月全军北返,你率叶、王、陶择地休整两三个月,秋季渡江。此举好处是准备充分,缺点是要到秋冬之间才能实现调动敌人之任务。以上三案各有优劣,请你熟筹见复。”

丑、寅、卯和辰月即2、3、4和5月。电文在谈到南进后的战斗任务时又说:“至于你率三纵渡江以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敌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你们以七、八万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应使休息时间多于行军作战时间,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达到闽浙赣,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防不胜防、疲于奔命。渡江地点似以秭归、宜昌附近,宜都、江陵附近,石首、监利附近,择地渡江进入湘西为较适宜。由洪湖、沔阳地区渡至鄂南,敌似更不及料,亦可考虑。”

粟裕看了这封电报后,立即着手渡江南进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此期间,派出一个加强营和二百多名干部到皖南地区,派原皖江党委书记曾希圣带领百余名干部到皖江地区工作,派原新四军第7师参谋长孙仲德带领一批干部到江北开展工作。

根据战争全局的影响所及,粟裕仍在深谋远虑,寻求最佳的方案,以彻底改变中原战局。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思考,他认为目前还不是渡江南进的最佳时机。中原和华东野战军还要在中原和国民党军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北岸,以减轻大军渡江作战的军事压力。粟裕在同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讨论和研究后,于1月31日给中央军委发出了一份长达二千字的电报。

粟裕在电文中,就3个纵队的渡江时间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3个纵队先开陇海铁路附近休整一个半月,3月下旬即可出动;二是3个纵队仍参加中原作战,3月中旬开始休整,5月中旬出动南下。粟裕在电文中倾向于第一方案。中央军委接到电报后复电表示同意,让他们于3月下旬出动,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给粟裕的电文中说:“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涂之间,或南京、江阴之间。渡江方法采宽正面分路或梯队偷渡,望加紧布置水上及两岸工作。”

粟裕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和第1、第4、第6纵队及特种兵纵队北渡黄河,于2月下旬进入濮阳地区休整。部队针对江南作战的特点,进行水网稻田地带行军、作战和以攻坚、巷战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中共中央调集了一大批随军南下的干部和民工,组织他们学习和研究到江南后的新区政策。渡江南进作战,已是万事俱备,只待一声令下了。(未完待续)

据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