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同一个目标,近百万人来到这片黑土地

2024-06-01

这里有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地,却曾是中国最荒凉的地区之一。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前所未有的开发大幕被徐徐拉开。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北大荒人用青春和汗水,把冰雪荒原变成了守护中国人饭碗的“中华大粮仓”。

01

1949年12月,毛泽东以中央军委主席名义发布《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一九五〇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强调:“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

1954年,时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的王震来到黑龙江省视察,从此和黑土地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很快,王震便向铁道兵第五师副师长余友清下达命令,任务很明确:“你先带一支精干先遣队,到密山、虎林一带实地勘察。记住,你们五师是打头阵的,得搞个样子,后来的要按你们的脚窝子走,要大发展,要‘母鸡下蛋’!”

1955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〇部农场的牌子被挂起,余友清带领540名复转官兵建起了铁道兵第一个军垦农场。

然而,向荒原要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北大荒农垦集团八五〇农场离休干部陈金华回忆:“当时来到这,你不弄把火,别想解手,蚊子咬你。没办法,三大宝嘛,苍蝇、蚊子带小咬。”

1955年8月14日,王震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呈《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党中央、中央军委十分重视,毛泽东、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领导人先后圈阅。8月15日,彭德怀同志迅速做出批示:“王震同志提议可以先小搞试验,取得经验后逐步再扩大一些。”

经过王震的精心策划,继八五〇农场之后,又建起了12个“八”字头的农场。王震实现了让“母鸡下蛋”的构想。

02

从1955年到1956年,北京、天津、哈尔滨、河北、山东等5个省市先后共派出14批2600多名青年来到北大荒。

1958年1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1958年春,党中央做出了一项历史性决议,即《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十万大军从各方挺进北国边疆。

北大荒农垦集团八五八农场职工、部队转业干部王木存回忆:“军人就得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开完大会之后,背着自己的行李直接步行来到八五八,路上走了三四天。到了这个地方之后,荒得很,割草的割草,砍树的砍树,先整住的地方。”

十万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以后,掀起了开发建设国营农场的高潮。1959年,共扩建和新建了41个农场,新建了700多个生产队。

03

在北大荒,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地方叫雁窝岛,每年都有数十万只候鸟在此繁衍生息。春季解冻后,小岛就被三面河水和一面沼泽包围,与外界断绝了联系,变成一座孤岛。

1957年,八五三农场四分场在雁窝岛成立。

1969年,18岁的宁波知识青年陈越玖被分配在八五三农场四分场一队猪舍养猪,随后被派去做畜牧卫生员。

刚开始,陈越玖并不被人看好,因为很少有女孩子吃得了这份苦。然而接受任务后,她勤学苦练,逐步掌握了30多种畜禽病的防治方法,并学会用针灸和中草药给畜禽治病,成为全场优秀的畜牧卫生员。

1974年,陈越玖总感觉身体不舒服,但她从未在工作上拖过后腿。

北大荒农垦集团八五三农场退休职工李延俭回忆:“同志们发现她老捂着肚子,吃饭也不正常。她捂着肚子忍着病痛收割大豆,队领导知道以后,强令她回宁波治病。”

1975年初,陈越玖从宁波转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在入院通知单上写下一个冷酷的事实:“乙状结肠癌后期,广泛扩散……”

4月2日,陈越玖病情骤然恶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提出了一个愿望:“我死后,一定要把我的骨灰运回雁窝岛,我是北大荒人。”

14万名复转官兵,20万名内地支边青年,54万名城市下乡知青,10万名大中院校毕业生,两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来自北京、天津等城市的4000多名青年垦荒队员……前后十几年时间里,近百万人如潮水般涌到这片黑土地上。无论是离开的,还是最终留下的,他们都在此留下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与智慧。

他们是黑土地忠诚的儿女,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北大荒人。

北大荒,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更是一片豪迈的土地。

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垦荒大军见证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和实践,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真正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北大荒人的坚持与奉献,注定让这片土地发生美丽的蝶变!据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