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预警 高校应有的前瞻性措施

2025-03-27

本报评论员 王俊勇

大学生也会被“留级”?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公布了该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有134名学生收到了学业预警并被第一次降级试读。此前,深圳技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高校也公布了学业预警结果。

可能大多数人还是第一次听说高校学业预警这一教育方式,但实际上,学业预警已经不算是最新出台的措施。早在2019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就要求,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现在,广东多所高校公开发布学业预警信息,既是对教育部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

学业预警,体现出了鲜明的前瞻性、预防性。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少数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学习热情,不够自律,逐渐荒废了学业。如果学校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通盘考虑,等到学生的成绩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再给予延缓毕业、劝其退学等处罚,对学生来说也是极大的损失。学业预警,重在预防,更倾向于在学生出现成绩不佳的苗头时,及时主动采取干预措施,督促他们加强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预警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业。在这方面,相关高校都出台了非常具体的措施。例如,华南理工大学规定,相关课程在固定时段内不及格学分累计超15分即触发预警,超25分则降级试读,试读期间学生主要精力用于重修课程。又如,广东医科大学要求,收到学业预警的学生需要细化学习目标,提交书面改进计划,主动参加补习等。值得一提的是,众多高校都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既对收到预警的学生进行督促、鞭策,又帮助他们正确看待问题,放下心理负担,顺利回到学习的正轨。

大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要教导学生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对学生进行预警,重在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改善、提升学业。这种动态监测、针对帮扶的做法,使得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更加科学,符合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一直在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一些“双一流”高校今年也加入了扩招的队伍。跟以前相比,上大学相对容易了,但这绝不意味着进大学后就可以“混日子”。学生要认真学习,高校也要及时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让高等教育从以往的“宽出”转向“严出”,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