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工业规模“第一区”,如何追“新”?

2025-03-19

开栏语

全国两会圆满闭幕,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画卷开启新篇章。经济大省浙江勇挑大梁的新征程上,杭州要怎么干?本报今起推出“经济大市挑大梁·区县观察”栏目,聚焦13个区县(市)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奋楫争先的担当作为,折射地方实践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

本期,我们走进钱塘(新)区——

记者 史俊杰 通讯员 钱塘宣

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700亿元,位列全市第一;制造业投资总量全省第五;蝉联“浙江制造天工鼎”;参与的长三角大飞机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去年,杭州工业稳中有进,不得不提的是八个“大块头”——浙江45个工业大县(市、区)中,杭州占八席,排名最靠前的就是钱塘(新)区。

今年,这个“大块头”继续在工业主战场上自我加压。就在这个月,钱塘(新)区召开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发布《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奋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平台行动方案(2025-2027年)》,大力实施“55830”行动计划,力争到2027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奋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平台。

强化科技创新 塑造“新名片”、激活“新赛道”

“叮——处理完成!”8点整,吉利汽车钱塘基地机械臂群应声“苏醒”,4米多长的钢板被轻松举起,又像“切豆腐”一样被加工为零件,模具班长朱立赞对徒弟们感慨:“你们赶上好时候了,以前甭管多大多重的零件,都是‘人肉’搬!”转变,也在同一时间发生在2公里外的西子航空加工车间里:根据加工过程中的偏差值,班长赵赟正在输入补偿值,并利用数控系统对一架空客A320的翼肋进行加工。“有大数据帮忙,良品率提高,损耗也就少了。”

从“地上跑”到“天上飞”,这些片段是钱塘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真实模样。规上工业总产值从去年的3700亿元冲向5000亿元,“工业规模第一区”钱塘该如何发力?

当日,会场上放了一大波“新招”:比如塑造产业集群“新名片”方面,钱塘要推动“中国医药港”和“杭州核酸药谷”建设、打造“中国芯谷”半导体产业新地标;比如激活新赛道方面,钱塘“点名”四条赛道:合成生物、元宇宙、智能网联和人工智能;比如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上,钱塘要实施“百企扩产”攻坚行动,以及“西企东迁”“西企东扩”机制……到场的一批企业家也深受大会气氛感染。横滨橡胶株式会社去年在钱塘投资建设了优科豪马智能工厂项目,企业代表、优科豪马橡胶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明表示:“我们将继续扎根钱塘,持续加大在新能源汽车轮胎领域的研发投入,为钱塘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平台添砖加瓦。”

用好高校名片 破题“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立足新型工业化,怎样把高校这张“名片”用好?大会现场,一个省级改革试点的启动提供了解题新思路。

瞄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钱塘与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同打造特种设备高能级科创平台。

特种设备指哪些?电梯、起重机械、锅炉乃至大型游乐设施全都是。特种设备直接关系到工业生产的安全,30多年前,浙江省特种设备数量为4万台左右,如今已超过200万台。设备数量猛增的同时,产业人才却出现了缺口大、专业化水平不足等问题。今后三年,试点参与方将通过完善特种设备科教融合学院等举措,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钱塘产业家底雄厚,同时在职业教育和公共平台方面有很好的基础,我们将携手共建全国一流的综合性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检验和科研机构,今年我院的总部也将搬迁至钱塘(新)区。”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虞雪芬表示。

钱塘的改革与发展,从来都不仅仅关乎自身。以特种设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提供“钱塘范本”,这正是以人才驱动新型工业化的题中之义。

从会场往南几公里,之江东路上仍留有一组显眼的钢制雕塑,那是2006年钱塘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时留下的难忘记忆。在《中国制造2025》发布即将满十年的特殊节点回头看,钱塘这个长期主义者依然步伐坚定。在“不变”与“变”的更迭中,未来的杭州也必将“新”意更足、“工”力更深。

专家声音

“‘55830’行动计划契合了新型工业化内涵和要求,更加凸显钱塘特色和优势。改革创新对钱塘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钱塘工业体量规模大,集群优势明显。但是当体量特别大的时候,就好比‘大象转身’,增长可能会偏慢,大项目回报周期长,短期内对经济的贡献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改革和创新。发展新型工业化,杭州就应该坚定不移利用好省会城市‘实数融合’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好高能级科创平台的人才优势及各类产业基金的金融优势,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曹婷(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