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九成村民 参与种植“致富竹”

衢州常山雷笋 进入集中上市高峰期

2025-02-18

本报讯(记者 邱丹晨 通讯员 张曌 游待露)昨日,在衢州常山县何家乡江源村食用竹基地,村民们穿梭于竹林间,忙着采挖、搬运,一派丰收景象。“我们从去年11月底开始挖笋,一直要持续到今年4月。目前,正是雷笋集中上市的高峰期。”基地负责人邓小峰介绍。

据悉,20世纪90年代,江源村为解决滩涂抛荒和水患问题,先后引进临安竹、雷竹、白哺鸡竹等优质食用竹。2023年7月,邓小峰与江源村签订了为期5年的承包合同,管理这片50亩的食用竹种植基地。

除了一次性支付村里30万元土地承包费用,去年,邓小峰仅劳务费就支出了18万元,带动江源村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受天气的影响,今年的雷笋产量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但每亩产量也能达到900公斤,春节期间每公斤售价达60元。该食用竹种植基地的雷笋比一般的雷笋要大,这得益于良好的田间管理工作。“我们先是在原竹林土壤上覆盖了一层10厘米厚的新土,上一年秋季又覆盖了一层20厘米厚的砻糠,对土地进行了保温。”邓小峰介绍,江源村还为基地修复了灌溉水渠,保障了水源供给。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源村食用竹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像邓小峰这样的种植户,在江源村还有许多。目前全村90%以上的农户都种植了食用竹,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每亩为村民增收1万元以上。依托竹产业,江源村获评浙江省兴林富民示范村和森林食品基地。2024年该村竹笋产量约240万公斤,产值达4800万元。

为更好地形成发展合力,江源村还联合周边的何家村、樊家村组建了常山县廉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内保底收购竹笋,对外形成竹笋供应规模,赢得市场议价权。去年,该公司还投入1600万元建设“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在本月底产生效益。另外,公司还流转了100多亩竹林出租给种植大户,每年约有8万元租金收益。

接下来,何家乡除继续做优食用竹产业外,还将结合江源村周边的长风村、黄冈村和樊家村等,打造一条精品的特色产业研学路线,吸引更多的游客游玩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