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两会”观察——

交通互联产业共振服务共享 “杭德同城”再深化

2025-02-18

“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图片由德清县康乾街道提供

记者 沈晓颜

2月16日,德清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胜利闭幕。该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要发力8方面工作重点,其中在“全力深化融圈出海”方面,将“畅接沪融杭之路”作为首要任务。

早在2001年2月,德清就率先提出“融杭”战略。2003年,德清进一步提出“接沪融杭”战略。去年,德清大力实施“都市德清建设”行动,提出要打造“杭德同城”,成为“杭州都市圈的重要一极”。深化和提升“杭德同城”水平,已成为德清推进都市建设、抢占城市发展先机的战略任务。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接沪融杭”战略对德清经济发展、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等方面意义重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今年德清“两会”期间,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立足各自专业领域,为新时代的“接沪融杭”战略建言献策。

交通互联推动发展要素流通

交通是“接沪融杭”的“先行官”。在高速公路方面,德清已构建包括杭宁、练杭、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及湖杭高速在内的四条高速大动脉,形成县内各镇街与杭州主城区半小时通勤圈。德清境内还有5条国省道,杭宁高铁、宣杭铁路、湖杭铁路等3条铁路干线。此外,正在建设中的杭德市域铁路将进一步实现与杭州的“东西贯通、直联直通”。

今年德清的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要“畅接沪融杭之路”,以交通先行激活区位优势。目前,杭德市域铁路供电及机电安装已基本完成,运营车辆已启动调试,正在加快入德清首站门户板块建设,高铁场站改扩建工程也已开工。

此外,德安高速中段将于上半年开工,东段及S304省道雷甸至舞阳段全面启动项目前期;杭州“二绕”至德桐公路连接线、杭湖锡线四改三航道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苏台高速二期德清段将于2025年底完工通车。

有了融杭的“主动脉”,还需打通城市间交通的“微循环”。德清县人大代表、浙江艾希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俞人炜表示,希望加快德清新安与临平望梅高架路的连通,助力周边企业发展,畅通项目落地和人才流通之路。同时,他也关注德清临杭产业带“新禹片区”的建设,期望落地大企业,推动平台高质量发展,为临杭乡镇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德清提升城市能级贡献力量。

德清县政协委员倪丽艳建议:“继续推动杭德市域铁路向东延伸,经雷甸、禹越连接临平的杭州地铁9号线,同时增加杭州东站、杭州西站至德清的班次,实现‘无感换乘’,以提升‘杭德同城’水平。”

产业发展要素更加同频共振

作为“融杭融圈融廊”的“桥头堡”,德清县康乾街道辖区内布局的“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以浙工大莫干山校区、莫干山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校一院一园”的科创布局,拥有距离杭州10分钟的高铁通勤圈,正积极打造全场景的公共配套和特色化的青年服务,构建青年人才生活圈。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创新驱动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德清县政协委员、浙江正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熙生物”)董事长张洋于2019年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业后,毅然选择回国,扎根德清,创办了正熙生物。

他坦言,公司依托德清“接沪融杭”的区位优势与“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的科创生态,致力于流式细胞荧光检测技术的研发与突破。经过不懈努力,正熙生物成功突破了技术壁垒,实现了本土化研发与生产,产品价格相较于进口试剂降低了30%至50%,为国内市场带来了更为实惠且高效的产品选择。

此外,德清作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地理信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一路疾驰。2025年,德清将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封闭测试场三期等产业配套建设,推动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立法、莫干山机场跑道延伸至1800米,加快建设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园、人工智能孵化基地等,争创省“低空经济先飞区”。

更多公共服务供给协同共享

在“接沪融杭”过程中,德清不仅关注有形的交通、产业融合,还注重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人才资源的共享以及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等。

德清县政协委员、浙江邦尼耐火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忠敏说,目前德清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杭州的差距,会实质性地增加招商和企业引才留才的难度,希望政府在医保政策协同上,可以探索享受杭德同等缴费标准、同等基金支付比例;在养老协同上,探索两地异地养老标准互通互认、信息共享,让杭德市民同质共享民生福祉。

德清县政协委员、浙江恒立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刚对“杭德同城”感受颇深。他建议,德清争取省级统筹规划,设立杭德融合示范区,成立联合管委会;积极开展产业协同,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创建“杭州研发+德清转化”模式;推动实现政务通办,搭建“杭德通”政务平台;鼓励杭州学校、医院在德清开办分校、分院,缩小杭德间公共服务水平。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黄新文认为,目前德清与杭州已实现“半小时交通圈”,但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还必须想方设法打造留才的“软环境”,譬如优化人才政策、推出人才创业保险、搭建“青年科创社群”等,拉近德清与人才的心理距离,形成良性的人才留存氛围和流动机制,提升大学生留在德清就业创业的意愿。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建议为德清新时代的“接沪融杭”战略描绘了更为清晰的蓝图,德清也将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探索更多创新路径,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