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之诺

——青藏高原山村生态移民搬迁20年纪事

2025-01-05

这是新华社记者2024年5月26日拍摄的沱沱河风光(无人机照片)。

2024年6月11日,村民在长江源村的专业合作社加工氆氇。 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史卫燕 王金金

这群人爱家的方式,是离开家。

过度放牧曾让长江源地区、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镇的部分草场加速退化。2004年,在党和政府关心和推动下,世居此地的128户、407名牧民,搬迁到420多公里外的海西州格尔木市。村子也有了新的名字——长江源村。

村民申格的家原在长江正源沱沱河畔的要盖村,藏语中,要盖意为“天柱”。在这接近天的地方,他家有12万亩草场,70多头牛,400多只羊。

随着牛羊数量增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江源头草场逐年退化。飞舞的黄沙、消失的动物像是江源在向牧民们发出“求救信号”。申格发现,草滩上曾经偶见的鼠洞变得满地都是,黑乎乎的,像是打在了心里,看得心痛。

2004年,申格和乡亲们一起搬到了长江源村。如今,“山上”怎么样了?年已68岁,身体不允许回老家看看,申格对老家更加心心念念。

长江源村的生态管护员闹布才仁定期回到故乡巡护草场,捡拾垃圾、记录草场变化情况。每次结束巡护,申格等村里的老人总要问闹布才仁:“草长得怎么样?你这次去碰到了哪些动物?”

“草场上的鼠洞比以前少多了,草长得密密的,跟地毯似的。”闹布才仁拿出手机给老人们翻看,成群的牦牛瞪着眼睛望着手机、悠闲的藏野驴成双踱步、三三两两的狼往山里跑两步又不时回头……

而如今的长江源村,宽阔平整的道路纵横交错,美丽古朴的藏式风格民居坐落其间,农畜产品加工、露营烧烤基地等乡村产业项目一个接着一个……长江源村驻村第一书记梁亮说,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100万元。

长江源村已经成为一座灯塔,越来越多牧民自发走出牧区到这里落户,目前全村已有223户609人。

这一切离不开搬迁后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为了解决牧民进城的生存问题,国家为他们盖起了新房,做职业技能培训……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上级党组织派来了驻村书记,增加了产业扶持资金。

2017年,长江源村人均年纯收入达22828元,实现脱贫摘帽,搬迁牧民生活得到充分保障。

与此同时,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在完善。土路变成柏油路,房子里通了水、电、气。村里就有卫生院,牧民享受新农合,政府还建了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让村民们啧啧感叹。

“在山上最怕的事就是生病,小病靠扛,重病要骑几天马到青藏公路边,再搭车到市里才能看。”村民尕桑告诉记者:“现在家门口就是卫生院,以前想都不敢想。”

伴随三江源保护工作的日益完善,长江近年来持续以干流Ⅱ类水质奔流入海。

“长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说:“作为源头,我们必须以对母亲河的深情和对下游人民的厚谊,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

据新华社西宁1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