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人迷上中式养生

2024-12-13

八段锦、药膳、推拿加入了这一届年轻人的养生“收藏夹”,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重新连接,焕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吴卓平

曾几何时,年轻人和养生,这两个名词似乎八竿子打不着。但在这个冬日,你或许会有一些惊奇的发现——如今的年轻人不仅能养生,还越来越会养生。

当下,社交网络上的热帖,不乏有大学生每日自制养生茶,红参、枸杞、红枣、桂圆等原料摆满了空间不大的宿舍桌;也不乏年轻的职场人为了平衡工作和生活,从各种缝隙里抢回时间,只为给自己多炖一锅汤、多煮一碗粥……

1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如果你最近突然发现身边的同事、朋友们默念口诀,并不时辅以一些慢动作,请不必担心。他们既不是沉迷网络武侠小说因此走火入魔,也不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从而喃喃自语……

大概率,他们正在进行一种今年颇为流行的运动——八段锦。

不过,严格来说,这项起源于宋,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健身功法并不算什么新兴的运动,甚至一度还被贴上了“老年人专属”的标签。这届年轻人或许没有想到:有一天,这项曾因“慢”闻名的运动,会惊现于自己的收藏夹中。

在某视频网站上,一段国家体育总局版的八段锦教程视频,播放量已超千万。“今天,你八段锦了吗”,正成为人们新的打招呼方式。在跟练视频弹幕、评论区里,你可以找到上百万个志同道合的“在线锦友”。弹幕里名校学子还会上演一波“紧急集合”报校名,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高级学术论坛。

我的一位医生朋友,每天会趁着午休时间,带领几位同事练上一套。而她告诉我说,其实,一个资深八段锦爱好者的一天,往往是从“早起摸黑打上一套”开始的。不少人将其亲切称为:年轻人的“第一套老年广播体操”。而在这波“复古运动潮流”中,由华佗创编并发展的五禽戏也备受欢迎。

当下,年轻人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开始出现一些被戏称为“脆皮”的亚健康症状。简单易学又无需器械、不受场地局限的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式养生操,自然成了人们锻炼身体的优选项。

在舒缓的动作中,人们能更好地感受自身的发力、呼吸,将“身”与“心”融合,引导大脑进入宁静状态。如此,疲劳运转的身体能够从忙碌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在自己的感受中,短暂地慢下来。

不妨想象一下:一群年轻人在午休时间,不再埋头苦干或是玩手机,而是聚在一起,跟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动作节奏,慢慢舒展身体,调整呼吸,这个温馨有趣的画面,本身就颇具“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意味。

2

今年秋天,我在桐庐拜访了一家制曲工坊。一天中的大半时间,制曲师傅就在工坊中与米打交道。柴火灶一刻没闲着,四麻袋陈米,一袋百来斤,都提前在水池中泡过,只等人来了生火蒸熟,一锅接着一锅。

而发酵的米饭像个老顽童,情绪极不稳定,全程都需要被哄着,老师傅哄了二三十年,也算摸透了些脾性。三四天时间里,饭粒便如山间光影,由白变红再变成灰白,然后过渡到红色,最后转为黑褐色,到这时,红曲差不多就成了,日头好时,再放到室外的竹席上晒上一天,便可以装袋开卖。

制曲老师傅告诉我,加工吃食时加入红曲,能让菜的色泽变得更加美观,且具备健脾消食的功效,“药食同源指的是许多食物与药物同属一个来源,他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食物和药物都能够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在桐庐深澳村的中医药体验馆中,我便尝到了红曲汤圆、红曲面,以及红曲奶茶,还亲身体验了一番古法中药炮制技艺。不难发现,年轻人的传统养生需求正成为中医药市场新的驱动力,养生产品也呈现出“零食化”的趋势,中药奶茶、中药乌梅汤、中药糕点……逐渐成为人们的消费新宠。

不仅如此,过去在中老年人中间流行的养生方式,像开膏方、吃药膳、做推拿,也受到一批年轻人的追捧。中医院不再是幼时回忆里的“吃苦”之地,它逐渐变成了可以治愈部分年轻人“脆皮”身体和“脆弱”心灵的养生福地。杭城各大中医院应季推出的“乌梅汤”“轻盈茶”等中医处方,订单量便出人意料地火爆。

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一部分,中医养生给年轻人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不同体质的人也可以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中药奶茶、乌梅汤、轻盈茶、中药糕点之所以如此圈粉,也正是因为其配方平和、确有疗效,契合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养生需求。

3

最近,我便有个发现。办公室里的一位女同事,她的小零食已从薯片、蛋糕悄悄换成了芝麻、红枣、山楂、阿胶等成分混搭的养生小点心,午饭后要喝一杯黑豆饮,工作间隙再用刮痧板给颈椎做个按摩……

事实上,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注重自己的健康状态。除了平日里的吃与喝,周末,他们通常会选择去山野里徒步,或者逛逛茶馆,围炉煮茶。焚香也正在走红,从传统的檀香、沉水香,到《甄嬛传》带火的“鹅梨帐中香”,购买者中都不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这些原本看似是中老年人才有的爱好,已经悄悄被年轻人发掘。这届年轻人,正在用一种超越喧嚣、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哲学。

于是,曾经崇尚“蹦迪到深夜,睡到自然醒”规律的年轻人,如今开始小心地互相提醒:“早睡早起吃早饭,小心胆结石”;纵使他们过去会变身烹饪杀手,一次又一次“炸厨房”,如今他们也能做到心甘情愿钻研食谱,“洗手做羹汤”,不只是为了爱情,更是为了健康。

这种深入灵魂的养生需求,已经被他们发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泡脚、打坐,但凡能与健康沾边的操作,都乐于尝试一番。恰如苏东坡所说:“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

就连“赶紧洗洗睡”的深层含义,都由过去的敷衍与不耐烦,变成如今的关切与体贴。

“又老又年轻”,是如今社交网络上十分流行的说法,当下的年轻人频频用以形容自己的心理活动。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大概是他们开始发现,那些只顾着适应快节奏生活的时间里,自己错过了许多珍贵的东西,譬如健康,譬如快乐,再譬如,日常的美好。

虽说人与人很难感同身受,但在生活不规律、报复性熬夜、高强度工作等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与体力方面,年轻人的心意却总能相通。因此,看清生活本质,他们选择脚踏实地踩在生活这条路上,从细节入手,调节那根紧绷已久的弦。这其中,自在和谐的传统文化便成了年轻人的健康养生宝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与当下生活重新连接,焕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其实,年轻也好,不年轻也罢,关键不仅仅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而是对于自己的选择,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自洽”。唯有弄清这一点,才能不纠结,不内耗。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身心两安,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