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

小题大做话“青苗”

2024-11-15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 张呈忠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24年9月

《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呈忠

2010年秋天,我在历史学家秦晖先生的指导下学习宋史。秦老师治学强调研究“真问题”。我开始了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研究之旅。

我首先关注到的问题是青苗法的利率,即所谓的“二分之息”。按照秦老师“小题目做大,大题目做小”的指示,我希望从中打开研究王安石变法的大门。我一边搜集资料,一边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到2014年,完成了《从“抑配民户”到“形势冒请”:北宋青苗法五十年的官贷困境》一文。

对青苗法的研究是我在秦老师指导下完成的第一个题目。2015年夏季,这篇青苗法论文被武汉大学“新史料与新史学”博士生论坛接收。这次武汉之行,我还和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老同学、当时在武汉从事金融工作的熊旭辉讨论了历史与现实中的借贷问题,加深了我对民间借贷问题的认识。两位好友汤运才和孟强伟,也在东湖边上和我反复辩论了利率的计算方法,避免了我在计算上的失误。2016年7月,这篇论文在《人文杂志》刊出。

王安石变法的话题虽然很热,但社会上对王安石变法的误解之多,也着实令人惊叹。比如“一个保安叫停大宋改革”之类的说法,流传甚广。由于很多人只知道王安石搞过农业贷款,所以就把很多金融史上的桂冠都戴在他的头上。在我看来,努力向公众澄清史实,这也是史学研究者的一份社会职责。于是,我便写了这本关于青苗法的小书。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从千年之前一直延续到当代,但仍以宋史为主,焦点在北宋最后60年,内容涉及当时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我想通过青苗法透视北宋王朝最后60年的思想冲突、体制变革与政坛风云,重探道学家社会建设的远大理想及其现实困境,揭示王安石现代形象的构建过程,追问普惠金融在中国土壤之上何以成为可能。国家理财问题上的“义利之辨”是本书最核心的关切。

关于北宋变法,熙宁时代最受关注,那是梦想的开始。实际上这场“造梦运动”如何终结,更值得重视。有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其实表达了画家张择端对时局的忧心。这种解读是否能够成立姑且不论,但宋徽宗时代确实需要危图,需要危言,而真正有忧患意识的士大夫当时已是凤毛麟角。

当我们在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时候,除了感叹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生活的丰富,也不要忘记画中相当一部分普通百姓的真实生存处境,他们承受着通货膨胀之下的生活压力。今天的历史研究者要有洞穿“东京梦华”的眼光。

本书也是为献礼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而作。对于历史上的人物,我赞成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同情之了解”,但反对将“同情之理解”进行乱用与滥用。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理念是,文字要尽量通俗,思想绝不可媚俗。我始终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言必有据,论从史出。

直面真实的历史,是对历史人物最大的敬重。

选读

王安石新法的核心是理财,而青苗法是王安石理财新法中最重要两项中的一项。和青苗法地位相当的还有免役法,王安石的新法也常常被称作“苗役之法”或“苗役之政”,可见青苗法的重要性。

青苗法又叫作常平新法,始行于熙宁二年。常平法为故有的财经政策,起源甚早。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在全国各地广设常平仓,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以避免“谷贱伤农”;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以避免“谷贵伤民”。

到了王安石的时代,这种通过政府买卖来调节粮价的做法变成了常平旧法。常平新法的核心是借贷。新法的依据是儒家经典《周礼》(又称《周官》)中的“泉府”,泉即是钱的意思,泉府即是钱府——钱财汇聚之所,而在《周官》中“泉府”又是掌管国家税收、收购市上的滞销物资的官职。王安石认为“泉府”的主要职能就是借贷,他以“摧抑兼并、均济贫乏”为口号,在农村广泛施行官营借贷政策。

按照王安石的设想,在百姓青黄不接的时候,官府以常平仓所储为本钱,给予老百姓低利息(二分之息)贷款以渡过难关;因为青苗法利率低,可使老百姓免于高利贷剥削,所以对高利贷也有抑制作用。

自南宋至清末,700多年时间里,在主流的观念中,青苗法一直都被视作聚敛之法、亡国之政,北宋因之而亡。直到清代嘉道年间,著名学者钱仪吉在整理王安石的著作《周官新义》时还说“王荆文公以周官泉府一言祸宋”。

北宋灭亡700多年后,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在东西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对王安石的评价,包括对青苗法的评价,发生了全面的彻底的大反转。

……青苗法的核心是借贷,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借贷。试想,倘若将bank一词翻译成“泉府”,比起本意为银器制造行业的“银行”一词,似乎更符合中文原意,且显得更为典雅,不像“银行”一词那般俗套。

青苗法为银行一说由严复发其端,梁启超承其后。

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主将,他在少年的时候就十分崇拜王安石……和严复一样,梁启超也认为王安石是懂经济、懂金融的政治家。在他看来,青苗法具有农业银行的性质。当时中国已经有了通商银行、户部银行(后改名为大清银行),银行业在中国逐步兴盛。今天的农业银行的前身,是不是可以追溯到北宋的青苗法呢?

王安石的新法通过人们对银行金融业的认知而获得了新评价。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原来王安石竟是银行业的先驱,堪称“金融宰相”。

——《青苗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