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动合成生物,杭州何以出圈?

2024-11-05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

记者 郑丽华 通讯员 沈月华 苏丹

如果你曾和江南科技城衍进科技的创始人晁然交流过,你一定会发现杭州已经形成了一个合成生物科创“朋友圈”,其中有科学家、投资人、企业家,也有政府机构、产业平台相关负责人。比如,西湖大学曾安平院士、浙江大学李永泉、杨立荣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凯泰资本等投资人,恩和生物、衍进科技等企业创始人都是圈内人。

江南科技城衍进科技是杭州合成生物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企业强项在于通过运用交叉学科、算法等成倍加速生物技术产业研发。

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出国留学的晁然201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创立LifeFoundry公司,之后他回国发展,创立LifeFoundry的国内研发平台衍进科技,成为国内该领域最早一批创业者。后来国内合成生物产业异军突起,衍进科技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按照晁然的说法,在这个圈内,大家相互熟识并且经常碰头一起开会、研讨,平时围绕全市合成生物产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大家还经常组局聚在一起出谋划策。

从晁然的朋友圈,看杭州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圈,杭州做强人才“朋友圈”,打造产业创新“生态圈”的壮志雄心跃然眼前。

发展合成生物产业,杭州凭什么?

合成生物是什么?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出现的新兴交叉学科,被认为是“第三次生命科学革命”。这是一个万亿级产业新蓝海。

近两年,全国多地明确提出了合成生物领域的布局规划,并陆续出台支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落地政策。

“杭州发展合成生物产业,看似是站上产业风口,实则是水到渠成,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杭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从产业优势看,作为杭州重点打造的“五大产业生态圈”之一,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向好发展,形成了“一核四园多点”发展格局,规上工业产值近一千亿元,行业规模全国领先。合成生物作为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新业态,与杭州生物医药的产业休戚相关。

从产业趋势看,杭州市高度重视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将合成生物列入五大风口潜力赛道之一。目前,杭州有合成生物相关企业26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67家,2023年实现产值250多亿元。

从产业发展来看,既要着力于当下,也要着眼于长远。杭州市从五大产业生态圈出发,积极布局,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合成生物产业正成为杭州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力点。

从五大产业生态圈到五条未来产业赛道,可以看到,合成生物产业已经在杭州拥有宝贵的“一席之地”。

找到产业发展的“原点” 抢占国内制高点

近年来,杭州已经开始谋篇布局,让这一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有专业人士指出,作为年轻的未来产业,杭州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原点”就是科技创新。

作为“创新活力之城”,杭州不断挖掘在合成生物领域的科技创新“原动力”。

在科研团队引领方面,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实力,逐步形成由郑裕国、谭蔚泓、曾安平等一批专家领衔的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团队,为产业发展注入原始动力。

在创新平台支撑方面,设立了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合成生物学中心、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大科研高地,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人才集聚优势方面,杭州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全国领先,持续培育和招引合成生物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在数实融合基础方面,依托杭州强大的数字经济基础,加快核酸、蛋白等生物分子“读、写、改”智能科学装置的研发,不断推动“生物科技+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杭州在基础研究、开发原创性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表现优异,可以说已经进入国内第一方阵。”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创始主任曾安平院士表示。

为了扶持合成生物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合成生物标杆城市,去年,杭州出台了国内第一个地级市层面的合成生物专项政策,并即将发布《三年行动计划》。

据悉,《三年行动计划》无疑为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从《三年行动计划》看,杭州将推动更多资源向合成生物领域集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这当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比如依托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重点平台,促进跨学科合作,推动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攻关,形成合成生物产业产学研一体化推进格局。与此同时,杭州市也将坚持有为政府推动有效市场,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工作举措,推动部门形成合力,引导社会资源向合成生物倾斜,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6年,杭州合成生物制造业总产值达400亿元,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转化应用首选地、数智生物先行地、高端人才集聚地、产业发展新高地”,建成全国领先的合成生物标杆城市。“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杭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