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穿衣服都是到店里或网上购买现成的衣服,很少有自己买布,再到裁缝师傅这里做衣服的了。从前可不是这样,成品的衣服几乎没有,都是先挑选买好布,再去裁缝师傅这里,或者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来做衣服。
20世纪60年代,物资紧张,大部分东西都要凭票购买,小到油票、盐票、烟票、糖票等生活必需品,大到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等。买布,仅仅有钱还不够,还需要布票。印象中,每人每年发一丈六尺布票,不管大人小孩都一样。一年四季的衣服裤子,春夏秋冬都在里面,家里床上棉被的被面和被隔里也需要布票。
一年里,孩子们总是盼望着过年。过年了,不仅仅有鸡鸭鱼肉吃,还可以穿新衣服。富也好,穷也罢,年关将近,大人总要到店里去怼一些新布,给孩子们做些新衣服。供销社里有许多部门,有的卖化肥和农具,有的卖油盐酱醋,还有一个专门卖布的柜台。
卖布的柜台上放着许多布匹,有卡其、纱卡、华达尼等多个种类,还有细花洋布等。袁浦供销社里卖布的营业员叫长仁,与我同一个辈分,我们叫他长仁哥。他戴着一副老花眼镜,手里拿着一把发亮的竹尺。只要你开口说给哪些人做什么衣服,长仁哥马上提出建议,并帮你计算好要买多少布,尽量减少浪费。如果遇到有零头布,还会建议你做些鞋面和小孩内衣等等。
长仁哥扯布时,竹尺转得飞快,先量好布,再用裁缝剪刀剪下布匹。遇见洋布等薄的布,长仁哥就直接用手扯下布匹,非常规则整齐。
收银员可以坐在收银柜台上,各售货柜台有许多根细铁丝倾斜着连接收银柜台。细铁丝下挂着一个钢夹,下面的营业员把钱和收据夹在钢夹里,挂在铁丝下,用力一飚,“嗦”的一声,钢夹就到了收银柜台。收银员结完账,又顺势一推,把找头和收据联送回到营业员手里。
钢夹来回穿梭,供销社里热热闹闹。长仁哥折叠好布块,并用纸包好,用纸绳捆扎,再用手拿起并旋转几下,就把布和找零递给了顾客。
在我们泗乡话里,到店里买布叫“怼”布,也就是要把布“怼”牢“怼”整齐,再用剪刀剪,或者用手直接扯。布有经线和纬线的,一个不小心,“怼”得不整齐,这块布就剪斜了。如果直接用手扯的,更加糟糕,这叫“怼”斜纹布。一旦成了斜纹布,做衣服时就会有布料损失,做出来的衣服会难看。
泗乡话里,说一个人漂亮叫“齐整”,也是来源于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意思。说一个人讲话“怼”斜纹布,也就是说话不对正题,像“怼”斜纹布一样怼开去。
我有时写文章,一个不小心也会扯得很远,也就是像“怼”斜纹布一样怼开去。有些人讲话做事就喜欢“怼”斜纹布,故意跟你“怼”斜纹布的,怼怼还蛮有味道。有的人,文不对题,不了解事情真相和原委,就开始“怼”斜纹布,一怼就是十万八千里,那就糟糕了。
“怼”斜纹布的这个“怼”字,不知道古今汉语中怎么表达,我请教了几位杭州方言知名专家,也找不出更合适的字,只能拿“怼”字来怼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