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这样过重阳

2024-10-11

《陶潜赏菊图》 赵令穰

绘图 吴藓藓

编者按

今天是重阳节。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在重阳,我们首先要向家中父母长辈道一声问候,祝愿天下老人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尊老敬老,又不只是在重阳节。宋人的重阳,似乎是一个分享秋日喜悦的节日。因有耕耘,才让收获的隆重如此难忘。

  

任淡如

1.

“菊有黄华时”,正是重阳前后。

北宋元丰元年(1078)的九月九,徐州太守苏轼在新落成的黄楼上给远来的友人王巩接风,劝他不必急着归去:“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这是苏太守在徐州任上的第二年,前一年的七月到九月,因遇上少见的洪灾,徐州是泡在大水里度过的,苏轼哪有闲情去过节?因此认真算起来,这算是苏轼在徐州过的第一个重阳节。

因为王巩来访,这年重阳前后的日子,给苏轼添了不少热闹。

王巩就是王定国,是真宗朝名相王旦的孙子,为人仗义,性情疏阔,后来乌台诗案里他被苏轼连累流放广南,却没有任何怨言,而他的妾,就是自愿随他远流广南、对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柔奴。

不过这年远行来徐州,王巩似乎并没有带柔奴一起来,只带了家酿美酒——这位贵公子口味甚刁,自称“恶客”,向来不肯饮外酒。

这样的良辰美酒,足以醉人。于是苏轼在黄楼的觥筹交错间,提笔写下: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那年重阳,徐州的菊花一定开得很好。因为在王巩来之前,苏轼便许他“子有千瓶酒,我有万株菊”——哪怕你菊花插得满头满身连眼睛都挡住了,哪怕你躺在菊花堆里连车轴都压断了,我都供得起,所以啊,趁菊花开得这么好,你就在徐州,多住几天。

可惜,苏轼留客虽殷勤,他自己却没多少时间陪客,只难得地陪王巩去登了一次城东的黄茅冈,同去的还有颜复和道士张天骥,一行人醉中登山,拍手大笑兼长啸……其他的日子里,都是颜复在陪着王巩往游泗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只是夜晚有空暇时,苏轼会在黄楼置酒,自己身着羽衣,遥遥望着他们从江上棹舟归来。那时候,苏轼便会想起三百年前的李白,曾与崔宗之乘月自采石矶归金陵,在舟中旁若无人好似神仙,“自李太白死,世间无此乐事,已三百余年矣”。

世间如此乐事,因王巩的到来而成全了苏轼,也成全了这传诵千古的“明日黄花”。

2.

无独有偶,李清照的笔下也在重九开出过一朵黄花。

北宋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颁布了一则禁令:元祐党人子弟不得在京城居住。

身为元佑党人李格非的女儿,此时,李清照虽然已和赵明诚结婚三年,且公公赵挺之也身居要职,却还是被迫离开京城,回到原籍明水居住。

徽宗的诏令十分苛刻——即使节日也不许党人子弟擅自回京,于是这年深秋,孤身在外的李清照给赵明诚寄了一首词,委屈地述说伶仃之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那年李清照不过21岁。

年轻的李清照不知道,这朵黄花,也将永留词史。

3.

苏轼和李清照的时代,重阳赏菊是例有之风俗,《东京梦华录》对此有细致的描述: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周密写《武林旧事》,回忆临安重阳旧事时亦写道:重阳节时,宫中“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炫眼,且点菊灯。”

《东京梦华录》大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武林旧事》最晚成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

孟元老和周密,都是对旧日繁华念念不忘的人,可这些古籍的记载仍不足以描述宋人的重阳。若将记忆拓宽,他们应当还会记得更多琐碎的事。

譬如,重阳假。

在宋朝,重阳是法定假期。北宋初年,宋太祖下诏重阳可休息一天。后来宋神宗即位,把重阳假由一天延长到了两天。南宋的时候假期更长了,南宋方觉琏《乡塾纪》里记载,小学生的重阳假,竟然能给到四天!

有了假期,自然得用起来,于是有了登高、酒市和市集。

登高,不只是登山,登楼、登塔、登台都算。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杭州都没有高山,那也得找个地方登,北宋人会登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这些地名一看就不是特别高的地方,苏轼还常常去好友王诜家登楼,也算是登了高。

为何一定要登高?

北宋博物学家方勺说,九九是极阳之数,阳至极处便要转阴,为了调和阴阳,方勺建议,重阳这天最好能爬多高就爬多高,多多地吸收阳气存起来,慢慢用。

也有另一种说法,登高是为了避灾。《梦粱录》中是这么说的:茱萸名避邪翁,菊花名延寿客,借此两物,方能消解阳九之厄。

茱萸三月开花,七月结果,结的果子如珠子坠在枝头,极是好看。又极香,可入药,能逐风邪、治寒热,所以宋人称它“避邪翁”。有掉下来的小果,女子捡拾起来放在布袋里,平时把“茱萸囊”佩在腰间,可辟邪。

男子簪花则与皇家风气有关。两宋三百年,每年重阳,朝廷均会赐花给大臣佩戴——即“缯彩茱菊”,指的是用好丝绸制成假茱萸和假菊花,九月初八分赐文武百官每人两朵,便于重九佩戴。

无论北宋还是南宋,男子簪菊,女子佩“茱萸囊”,登高饮酒,相率成俗。

除了簪菊佩茱萸、登高野宴,酒市集会也是宋人重阳节的标配。

《鸡肋编》里记载过一则重阳药市上的酒市:

“至重九药市,于谯门外至玉局化五门,设肆以货百药,犀麝之类皆堆积。府尹、监司皆步行以阅。又于五门以下设大尊,容数十斛,置杯杓,凡名道人者皆恣饮。如是者五日。”

这个酒市本来是药市,堆积如山的药市中,放置了几个巨大的酒缸,供人随意取饮,也是豪放。

4.

宋人的重阳里,重阳糕上有锦绣。

《东京梦华录》里说这个重阳糕里掺了“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梦粱录》里则说“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以五色米粉成狮蛮”,《武林旧事》里的重阳糕更为复杂,有“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的,有“糜栗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的,有“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的……实在别致得紧。

重阳糕有些像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是重九日宋人互相馈赠的礼物。

民间最简单的重阳糕,是只用面粉拌糖发成的“面糕”,烫面蒸熟后切成菱形大块,用胭脂点色即成。稍微复杂一点的有“黄米糕”,面粉糜子各一半,加糖和豆沙,铺放在模子里,洒水洒油上笼蒸熟,端出来时用柏枝装饰。还有“枣栗糕”,先把板栗煮熟,去壳去膜捣泥做成栗黄,栗黄混合米粉、面粉、枣泥做成馅,底层用米糕垫底,顶层用石榴装饰,蒸熟以后切薄片,拼出各种图案。

糕做好了,插上小彩旗,便可以送到对门或邻居家去了。有的还别出心裁地在大号重阳糕上堆叠小重阳糕,比如用面粉捏个小狮子,或者小鹿,或者大象。有小狮子的叫“狮蛮糕”,有鹿的叫“食鹿糕”,有象的叫“万象糕”,皆是象征来年越来越好的。

糕,就是“高”啊。年年吃糕,年年高。

《岁时杂记》里说,重阳节天快亮的时候,大人把一小片重阳糕搭在小儿头上,祝其“百事皆高”,南宋人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里也有这样的记载:重阳清晨,大人们开始蒸糕,第一笼出锅时先切一片放凉,等到孩子起床,将这片重阳糕和一枚柿子贴到孩子头上,让孩子掰着吃,寓意“百事高(掰柿糕)”。

近千年过去了。

菊花仍在开,茱萸的果子仍是红艳,那些宋人登过的山也仍然在那里。有些东西会永存,有些东西会随着时间消逝不见。但此间种种的感慨和心事,会在世间留下长久的痕迹,一如这重阳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