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亚飞:先与古为徒 再与古为新

2024-08-18

秦亚飞,别署忘斋、新雨堂,师承西泠印社王勋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临安印社理事。作品入展全国第九届篆刻作品展、第一届“金庭风韵”国际书法篆刻展、岳麓印社首届全国篆刻作品展,荣获2023中国书法临书大会前60名、“鱼跃福地”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展铜奖、首届“千岛湖杯”全国书法篆刻一等奖、第一届“苏东坡奖”杭州书法大展优秀奖、临安区临帖展优秀奖、第二届“王羲之杯”书法艺术大展提名奖、浙江书协2023年“年度百家”等。

记者 孙乐怡

对于青年艺术家秦亚飞而言,书法不仅是他自幼培养的浓厚兴趣,更随岁月流转,深深植根于他生活的每个角落。秦亚飞热爱广泛,涉猎各类书体风格。他的审美追求,倾向于博大正统而又中庸和谐之境,偏爱那些朴实无华、端庄内敛却内藏大美的作品。在他看来,这正是书法艺术最为迷人之处,能够于平实中见真章,于简约处显深远。

秦亚飞深知,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与积累。“道路虽长,我心向往。”秦亚飞以笔为舟,以墨为帆,继续他的书法艺术之旅,向着更加灿烂的彼岸进发。

艺术典藏:请问您是如何踏入书法领域的?能否与我们分享书法给您带来了哪些特别的吸引力或精神滋养?

秦亚飞:儿时偶然间从小摊上看到了一支毛笔,眼前一亮,用两角零花钱买下了它,冥冥之中注定那就是归宿。儿时家境不好,在家里写写画画成了我的娱乐活动和精神生活,经常沉浸其中。那时喜欢用水在墙上、地上写,我享受这个过程,那时的状态是天真、烂漫、自由的,如果隔一段时间不写字就会手痒。由于写字慢慢也喜欢上了刻印,书法也成了我的特长。由于从小接触的书法作品就比较多,我也会进行一些选择,有时候会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也会十分兴奋,十分激动,忍不住大呼绝妙,那是发自心底的喜欢,那也是最能激起学习欲望和精神审美最享受的时候。

艺术典藏:从入选杭州市第十三批青年文艺人才,到近期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这对您个人艺术旅程有何影响?

秦亚飞:从入选杭州市第十三批青年文艺人才到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是对自己莫大的鼓励与认可,证明我所选择的这条路是正确的,我也会继续不忘初心,执着追求以期达到心目中的艺术高度。

艺术典藏:谈谈对传统书法的理解和对现代书法的创新思考。

秦亚飞:传统书法是天然的艺术宝库,只要我们肯挖掘,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是古代书家所达到的高度,是经过历史淘汰和选择的,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于我们有莫大的借鉴意义,我们的创新绝大多数是要建立在深厚传统功力之上,任何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书家都应该有创新的思想和开拓的精神,关键应该在于创新的时机,古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伟大的艺术作品,而我们能不能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却又是另一个难题。还有一种创新就是另辟蹊径,但这种创新很少能经过大众眼光的检验。现代书法形式感强,突出结构、表现自我,非常符合时代精神,但究竟在历史中的站位如何还需要时代的推移进行筛选。

艺术典藏:今后在艺术创作上,您有哪些打算?是否有一些新的探索或尝试?

秦亚飞:新时代书家始终走在继承和创新的路上,先与古为徒,再与古为新;既古为今用,又推陈出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对于我而言,深入学习传统,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是目前阶段主要面临的问题。我也关注走在书法最前沿的名家们的发展动向,他们在书法艺术上做出的新探索,使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期待我能从他们的身上汲取营养,取得突破。

【名家短评】

亚飞跟随我学习多年,性格沉稳,一身书生气质,然而在艺术学习中,他充满激情与探索精神,与外在并不相符。亚飞开始找我学习时满怀一片热忱,我本欲让其钻研赵叔儒、陈巨来一路元朱文印,一段时间学习下来,发现他在工稳印的探究学习中,更向往自由浪漫的古玺印创作。踏实肯干的性格也确实让他能静下心来学习,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善于思考、勇敢尝试,在刚学习两三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创作出比较成熟的作品了,这也使我非常惊讶。他的努力超乎常人,有时候一天可以刻十几方印章,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三年下来,他就连续在省展、国展中入展、获奖,成为青年篆刻作者中的佼佼者。亚飞的书法功底很好,这为他在边款创作上的丰富性提供了多样性,他的边款十分丰富,形式新颖,各种书体都有。尽精微,致广大,前路漫漫,希望亚飞走得更稳更远。

——王勋(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小秦骨子里就有一种对书法篆刻艺术的痴迷与挚爱。记得刚大学毕业,有实力的他找份工作不难,但他认定深耕书法篆刻艺术,将其作为毕生追求,这在当时需要很大的勇气。在母校所在地从事书法培训,一则可以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谋生,另则求艺之路不会中断;再者,培养学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力也是人生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是我众多大学学子中最勤奋最刻苦的学生,没有之一。小秦近年收获颇丰,顺利加入了中书协,得到圈内外广泛认可,这正印证了“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汪士华(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浙江省教育书法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