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奥运健儿同频共振 让亚运遗产惠及全民

杭州奏响全民健身“新乐章”

2024-08-09

巴黎奥运会正如火如荼,为延续亚运的激情与梦想,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号召,在第16个“全民健身日”到来之际,从8月2日起,由浙江省体育局主办,杭州市体育局承办的“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在杭州13个赛区陆续开展。8月9日晚,“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2024年杭州市“全民健身日”主会场主题活动还将在黄龙体育中心东广场举行。

在“后亚运”时代元年,杭州市体育局通过创新、趣味的体育竞技形式,进一步宣扬了杭州市全民健身新潮流,激发了杭城的“活力基因”,助力构建体育强市,奏响全民健身新篇章的序曲。

全民共赴健身盛宴

13赛区绽放地域异彩

本次主题活动名为“7+1”全民盲盒挑战赛,采用了7个规定趣味打卡项目与1个自定义特色盲盒项目相结合的独特模式,为市民朋友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舞台。7个规定项目设计巧妙,兼顾了趣味性与挑战性,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朋友广泛参与。而盲盒项目的设置,则让活动充满了未知与惊喜,各赛区根据自身特色,为参与者带来十分新奇的挑战体验,另外丰富的系列活动更为“全民健身日”增加了杭城色彩。

其中,上城赛区开展“蹴鞠”项目,融入深厚宋韵文化;拱墅赛区选择特色体育运动曲棍球,有效激活区域曲棍球运动的蓬勃生机;西湖赛区增设青少年防溺水公益暑期培训课,提高孩子的避险防范意识和落水自救能力;滨江赛区的“百步穿杨”项目让参与者体验传统射艺的魅力,享受精准射击带来的成就感;萧山赛区坐拥亚洲顶尖壁球场地,让壁球运动成为连接健康与欢乐的桥梁;余杭赛区融入了夏日运动嘉年华、文旅市集、全民健身知识宣传等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体育参与度和获得感;临平赛区邀请优秀体育产业代表参与公益展位展示,进一步做深文旅体融合;钱塘赛区精心策划“义起共富”项目,巧妙融合了钱塘围垦的艰苦奋斗精神;富阳赛区设置了“插秧播种”挑战项目,将传统劳作与运动形式相结合;临安赛区开展暑期体艺嘉年华活动,充实中小学生假期体育生活;桐庐赛区推出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飞盘运动,为活动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乐趣;淳安赛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嵌入式体育场地标杆项目展示宣传,广泛征集群众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意见和建议;建德赛区实行场馆惠民低免开放,推出以“跟着赛事游建德”为主题的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助力文旅经济发展。

亚运资源充分利用

亚运遗产惠及全民

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杭州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亚运”时代的体育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次大联动活动充分利用了亚运场馆资源和亚运遗产,让市民能够亲身体验到亚运留下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推动了体育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为杭州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增添了新的动力。曾经为国际赛事服务的高标准场馆现在向公众开放,使得更多市民能够在优质的体育场所内进行日常的健身和运动,体验顶级赛事的氛围。

今年以来,杭州市体育局将全市60个公共体育场馆(其中包括列入省民生实事的16个亚运场馆)列入惠民开放范围。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已累计服务市民群众超过1140万人次,春节等法定节假日均免费对外开放。

同时,亚运会的精神遗产——“团结、拼搏、进取”,也在各项全民健身活动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激励着每一个参与者。杭州市体育局通过打造“超级星期六”主题赛事,从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群众熟悉度高、参与性强的项目入手,让市民在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体育对于提升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

此外,发挥各级体育协会、俱乐部及区、县(市)和乡镇(街道)的作用,举办端午龙舟赛、百姓运动会、村级挑战赛等全民健身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进村社活动。截至今年8月7日,已完成赛事10761场,共完成防溺水公益培训2444堂,提前完成年度任务(1000堂)。

践行全民健身理念

为奥运健儿加油助威

今年的“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不仅是杭州对体育精神与全民健康理念的深入践行,也是对“后亚运”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推动,更为正在进行的奥运盛会营造了浓厚的体育氛围。

杭州市民与中国奥运健儿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同挥洒汗水,虽身处不同赛场,却心心相印,市民们在参与挑战的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为远在巴黎征战的中国奥运健儿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和支持。本次活动将全民健身与奥运精神有效结合,让奥运氛围在杭州得以蔓延,这种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浸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

今年3月份,杭州市被列入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创建名单。杭州市体育局牵头制定《杭州市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工作方案》,紧密结合体育领域民生实事项目,同步做好全民健身宣传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未来,杭州市体育局将继续以全民健身为抓手,不断提升体育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强市,让体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和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版撰稿 张诗依 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