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潆涟 文韵古今长

运河南端绽放新时代文化光彩

2024-06-16

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两岸。拱墅区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 李婷婷 华炜 孟娇 李如艳 郑丽华 何文静 沈鹏阳

初夏,大运河(杭州段)两岸绿意盎然,鸟鸣悠扬。

河道内,一艘运河游船驶来,载着游客的欢声笑语,也承载着悠悠历史;河畔的小茶馆和咖啡馆内,三两年轻人倚窗而坐,谈笑风生……这条千年蜿蜒的大运河,见证了无数历史的风起云涌,如今更以“世界文化遗产”之姿,成为杭州文化高地上浓墨重彩的一幅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杭州不断深化大运河保护管理,推动大运河有机活化利用,守护“流动的文化”。

从河畔人家到诗意小镇、从古桥渡口到文艺街区,博物馆群落如明珠般沿河点缀,文化遗迹重焕勃勃生机。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我们看到,大运河(杭州段)正以崭新的姿态,不断绽放新时代文化光彩。

守护“流动的文化”

让千年文脉奔流不止

自古以来,杭州与运河的发展便唇齿相依。

唐时,这条繁忙的航线上“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南宋时期,彼时运河两岸“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如今,39公里长的大运河(杭州段),熙熙攘攘的货船已被满载客人的游船取代,船行河上,河畅、水清、景美,一众文化地标沿河而生。

流淌不息的大运河,是活着的历史,也因此催生出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觉。2017年5月,杭州于沿线27个遗产城市中率先出台《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此后还编制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7—2030)》,一系列强有力的法规政策接连实施。

如何守护“流动的文化”?从杭州段十年的建设来看,传承文脉、活化遗产是一种答案。

拱宸桥畔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去年焕新升级,将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生动展现,韵味十足。同样全新亮相的大运河紫檀博物馆,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以紫檀为媒介的木雕红木文化之美。

博物馆所在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曾是杭州主要工业区,十余年里经过五轮改造提升,11处历史景观、工业遗产建筑得到保护修复、活化利用,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一座座国家级博物馆在此相继建成开馆,成为展示运河文化深厚底蕴、培育文化自信的新空间。

“无论是游览大运河,还是在运河边的博物馆、非遗馆参观,市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活’——非遗就在生活中,博物馆展陈也很鲜活,大运河文化无疑也活了起来。”拱墅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这条河不仅守候着历史的回响,也见证着区域的新生——在昔日杭州蓝孔雀化纤厂的旧址上,全省首个文创产业基地——LOFT49创意产业园区华丽蜕变,成为文艺青年向往的“乌托邦”;萧山运河沿线的衙前镇打造了全区首个乡镇运河博物馆——浙东运河衙前展示馆,创建了官河历史文化街区;滨江区的西兴古镇是整个浙东运河的起点,该区提出打造“千年津渡·诗意西陵”传统风貌区,让老街焕发新生……(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