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是甜我是苦

在场 酷 玩

2024-06-07

汪曾祺写《八千岁》,八千岁是开粮站的,他的稻米分为好几种,“头糙、二糙、三糙、高尖”。头糙是最差的米,只碾一道,是给下苦人吃的。

下苦人指沿河的挑夫。挑夫挑各类的稻米,吃得最差。中午歇脚吃饭,挑夫在墙角,手拿蓝花大海碗,碗里是“紫红紫红的米饭,一边是小菜,青菜小鱼、臭豆腐和腌辣椒,挑夫们大口吞食,不怎么嚼,只在嘴里打一个滚,咕咚咽下去了。

汪曾祺感慨:看他们吃饭,觉得这世上没有什么饭比这个更香。但是我读来的感觉是,看着香,吃着苦。

鲁迅也写过一篇《在酒楼上》,他冬天回了故乡,深冬雪后,风景凄凉,懒散与怀旧的心荡漾,去下饭馆。他点了一斤绍酒,十个油豆腐,并嘱咐伙计:辣酱要多。没想到在这里碰见了故交,于是加了几样菜,茴香豆、冻肉、油豆腐和青鱼干。

一碗热酒,几份小菜,两人诉说衷肠,小滋味里,有着风吹不破的暖意。

绍兴我去过,小街小巷、河边有乌篷船,再加上梅雨绵绵,闷热且潮湿时,不喝点黄酒,难以排出内在的湿气,配上点小食,鱼干油豆腐,生活就变得惬意。

在甘肃,当地流行一种饮食叫三套车。简单的一碗面,一杯茶,配一盘肉。宽宽的面条浇上卤子。肉是切开的卤肉,这种卤肉有点像西安的腊汁肉,各家做的好坏,全靠卤汁配方和火候。茶是茯苓茶,不同的是,茶汤里有糖。茶叶本身是苦的,为什么要放糖呢?

三套车为什么会流行呢?我去吃了几次,渐渐理解了,这种饮食方式非常像汪曾祺所写挑夫的生活。碳水有饱腹感,肉是体力劳作之后对辛苦生活的安慰。点睛之笔是茶水,解乏之外加一丝糖,会带来生活的甘甜。

到了内蒙古,饮食又变了。人们爱喝奶茶,寒风凛冽,家里面煮着奶茶,吃着肉。茶叶是砖茶,压实得紧致。也有人不配奶只喝砖茶。老一代人喝茶用罐头瓶子,茶叶就要放半瓶子,喝一口茶,抿一口嘴。

苦味之后,人也变得松弛了,人们从苦中找到乐趣,找到和谐,找到万事万物的应对之法,苦中作乐、先苦后甜、吃苦耐劳……都是份希望。

相比之下,我现在更喜欢喝带着甜味的茯茶了,我还喜欢喝甘肃的三泡台,里面有大块的黄冰糖、红枣、桂圆、菊花、葡萄干和枸杞。

老一辈人善于吃苦。但我觉得年轻人不要这样,要善于苦中加糖。活在当下的人,要善于安慰自己。我希望我们不要像汪曾祺笔下的挑夫,使最重的力吃最糙的米,而要像鲁迅一样尽兴,油豆腐辣酱要多放,青鱼干最配绍兴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