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陪护病房” 不妨先探索起来

2024-05-20

王俊勇

病人住院不需要家属陪护,这段时间,包括浙江在内的多个省份,都在探索这样的住院护理新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了以往惯例,旨在减轻患者家属的陪护负担。

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的观念以及实践中,住院患者都由亲属进行护理。尽管现在很多患者也请了护工进行护理,但亲属的陪护仍然必不可少。不过在工作节奏加快的当下,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逐渐进入中年,陪护住院亲人已经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

现在,浙江等地探索建设“无陪护病房”,可以说是直面现实的痛点。“无陪护病房”,不是说没人护理病人,而是不需要家属进行陪护,改为由医院统一安排护工对病人进行护理。这样的新举措减轻了病人家属的负担,也便于医院指导护理工作,保证护理质量。毕竟有些疾病的康复护理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早在2019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政部等多部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界定医疗护理员是医疗辅助服务人员之一,主要从事辅助护理等工作。这一《通知》还提出,医疗机构可直接使用医疗护理员,也可与劳务派遣机构、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家政服务机构签订协议,由其派遣医疗护理员并进行管理。

可以说,由医院统一招聘护工并进行培训、管理,这是解决住院患者陪护难题、确保护理质量的重要办法,既有政策依据,也贴合了患者及家属的现实需求,是未来探索的大方向。当然,建设“无陪护病房”,改变现行的护理方式,还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例如,护工的工资如何确定、谁来承担统一护理的费用?这可以考虑通过财政补贴一部分、患者支付一部分的方式,在实践中形成多方都能接受的比例。

从另一方面看,“无陪护病房”未必绝对无陪护,如果有的患者愿意让家属陪护,家属也有时间和精力陪护,在符合基本护理规范的前提下,也应把选择权交给患者及家属。毕竟亲情能给予患者相当大的精神慰藉,也有助于病情的好转。

总的说来,“无陪护病房”建设让疾病的康复护理工作由家庭责任向公共服务转变,对于减轻医疗负担、提升护理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应当成为下一步改革的方向。虽然这样的转变有难度,但也不妨先探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