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 丁云川

文游台的“寿苏会”

2024-01-12

去年1月8日(农历十二月十九),苏轼诞辰986周年,为纪念苏东坡,“西湖寿苏会”非遗传承活动在苏堤南口的苏东坡纪念馆启幕。“寿苏会”,就是为苏东坡过生日,古已有之,自清代康熙年间起续之,是延续数百年的文人雅集。

前些年,我曾收藏一幅清代“寿苏会”刻石拓本,经我考证,是苏东坡806岁诞辰纪念日这天,仰慕苏东坡的清代官员在高邮文游台举办“寿苏会”的场景。

《三苏年谱》曾载,苏东坡曾于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到访高邮,他是赶去为他朋友送别的。邵茂诚,高邮人,与苏东坡同年进士及第。元丰六年(1083年),苏东坡和邵茂诚在浙江吴兴有过一次相聚,这一别之后,次年八月,邵茂诚离世。苏东坡得知后便迅速前往邵家哀悼。之后,苏东坡与高邮文人学士孙觉、秦观、王巩来到东岳庙,叙游一番……后人为纪念苏东坡、孙觉、秦观、王巩四位文人学士在此游过,将东岳庙更名为文游台。

文游台是高邮八景之一,作家汪曾祺写道,“年年都上文游台,忆昔春游心尚孩。”

清道光壬寅年(1842年),苏东坡诞辰纪念日这天,扬河通判张用熙、宿州学正宋茂初、户部主事王敬之、贡生周叙、翰林院庶吉士高鸿飞、光禄寺典簿贾和钧、候选训导周兆椿、文学生吴庆鸿、布衣何泳等十二人,来文游台举办“寿苏会”,他们都是苏东坡的“铁杆粉丝”。

张用熙捧着“真一酒”来的。“真一酒”是苏东坡居岭南惠州时,用“米、麦、水”三者合一而酿成的酒,“真一色味,颇类似在黄州时所醸蜜酒也”。

高鸿飞带来了“二红饭”。元丰四年(1081年),“黄州故友马正卿在黄州请得旧营地数十亩”(出自《东坡集》),苏东坡开垦种植,收大麦二十余石。可惜,大麦在市场上不受欢迎,只得自己吃。苏东坡将大麦脱壳煮饭,口嚼之,啧啧有声。小儿调侃,这是“嚼虱子”。苏东坡又在大麦中掺杂小豆,夫人王闰之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我妻子朱福英,从小在梅家坞长大,她父亲种过大麦,大麦饭略呈红色,嚼起来有低微的“噼啪噼啪”声音。苏东坡当年掺的小豆,很可能是红色的赤小豆,这许是“二红饭”名字的来由。

贾和钧准备了五花肉,周叙带来了鲈鱼。这让人想起苏东坡写过“火候足时他自美”的“猪肉颂”和“此生有味在三余”的“鲈鱼诗”。

王敬之沏泡了阳羡茶,这曾是宋代名茶。当年,苏东坡进士及第,朝廷在款待同科进士的宴会上,苏东坡的邻座是宜兴人蒋之奇,他赞美家乡是富庶之地。苏东坡听后,即赋:“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

宋茂初自绘了一幅“梅花封”,他在封面画了梅花图,内笺上书苏东坡在惠州时所作的《西江月·梅花》: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忆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在“寿苏会”上,周兆椿击鼓、吴庆鸿吹洞箫、何泳演奏铁笛,这乐声使人感怀,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位无名的丹青高手,他用细腻之笔,把这次“寿苏会”的场景画了下来,并请人镌刻到石碑上,尔后,又嵌在文游台壁间。

岁月流逝,这块“寿苏会”刻石还在吗?去年2月,我心中记挂此事,特意到高邮。它还“活”着,只是刻石裂开了。好在后人在对文游台进行修缮时,在“寿苏会”刻石外面加了玻璃罩保护。

​我联系上在文游台文保部门工作的项俊东先生,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寿苏会”刻石拓本给项先生看,他眼前一亮,感叹道,“这是一幅完整的‘寿苏图’,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太珍贵了。”项俊东细细端详后,他说,至今尚未发现过“寿苏会”刻石的拓本。

从纸上笔画到我们身边的西湖,苏东坡的故事讲不完。月色常有,而知音难觅,“寿苏会”所承载的纪念,也许就像《我们为何钟爱苏东坡》中写到的一样,“爱其有才,喜其有趣,敬其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