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滴档案寻觅人生印迹 《改革先锋谢高华》窥见了一个大时代

2023-10-20

编者按

20年,从蓝图到伟业,“八八战略”生根成林。一本24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记录了“义乌老书记”谢高华生平事迹,也让我们看到了浙江城乡社会巨变。是一份份谢老工作和人生经历相关的档案材料,让作者窥见了这位“改革先锋”的个人经历和成败得失,更是窥见了一个大时代。

档案名称:《改革先锋谢高华》创作档案素材 讲述者:孙侃

素材的残缺是巨大的创作难题

2018年12月,我从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领受了一项创作任务,即在一年左右,创作出一部以“义乌老书记”谢高华生平事迹为背景的长篇报告文学。

“义乌老书记”是重量级的改革先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谢老到义乌工作,他审时度势,顶住压力,抢占先机,果断拍板在县城开放小商品市场,此举引发了义乌小商品经济的蓬勃兴旺,推动了“兴商建县”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为浙江商品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改革树立了可贵样板。后来他在衢州主持水利建设,也功劳不小。省委宣传部组织创作这部作品,还因为在北京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谢老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无疑,我领受的是一次重要的主题创作任务,即将创作的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主旋律文学作品,这自然让我十分重视,决心全力以赴地把它写好。

2019年1月8日那天很冷,在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和衢州市委宣传部领导的陪同下,我专程来到衢州谢老家中,向他报告了撰写这部报告文学作品的大致设想,请他回忆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人生重要节点故事。谢老的低调和谦逊让每一个在场者感动。记得那天从他家出来,尽管寒风呼啸,但我已对这部拟写中的作品燃起了创作激情,也对如何展示谢老独特个性,有了初步的设想。

就在这时,一次意外的跌倒引发了谢老原有的多种疾病。他先是在衢州市人民医院动了手术,后在4月转到了浙江医院住院,他的身体已不允许接受长时间的采访。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时时关注有关他身体状况的消息。没料想进入秋季没多久,即将度过米寿之日的他终因严重的肺炎和年老体衰驾鹤西归!

其实这一年的上半年,我手中这部拟写中的作品有了较大的进展。我已去了谢老曾经工作过的义乌、衢州和金华,对义乌小商品市场原址、衢江区杜泽镇、工农兵水库、铜山源水库、乌引工程现场等地进行了实地采访,与谢老的同事、亲友及相关人士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基本创作思路已经定下,作品的主题也愈见清晰。如果谢老本人的采访素材更完整、丰富些,初稿写作就会很顺畅。但谢老患病住院且无法对他进行面对面采访,素材的残缺和不足,给了我一个巨大的创作难题,我甚至有一筹莫展之感。

四处寻找收集原始档案材料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和衢州市委宣传部在组织创作这部作品时,为了确保创作质量和速度,让我能尽快熟悉谢老,熟悉浙西地区的社会发展和风土人情,专门把衢州日报社资深记者、多年来一直跟踪采访谢老的邹跃华老师,定为我的合作者,负责采访安排、资料收集、历史照片提供等工作。他曾写下篇幅颇长的与谢老的交往故事。谢老患病住院、无法接受采访的情况也让他心急如焚。记得在衢州城郊的一家宾馆里,针对如何尽快获得丰富、可靠、生动的创作素材,我们多次商讨得很晚,设想了多种方法。

在不能当面采访谢老的情况下,我首先提出,能否找到那些原始的各类档案材料,来补上这个“窟窿”。我觉得在谢老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他所主持过的具体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经受过的考验和挫折,以及经历过的重要人生节点,都会留下文字甚至图片记录,作为珍贵档案,保存在他的工作单位、档案局、组织人事部门、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等相关机构及亲友手中。假若能把这些档案材料找出并汇总,绝对能弥补创作素材之不足、解可靠材料缺失之困!我的建议立即得到了邹跃华老师的响应,他说非但可以一起设法去获得这些珍贵档案,他手上已有的若干谢老工作档案也可以立马拿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在谢老退休前所在单位、亲友以及新闻媒体等单位的支持帮助下,陆续收集到了与谢老工作和人生经历相关的档案材料,比如当年刊有谢老活动消息的报纸,无保密要求的谢老退休前所在单位的会议纪要、年度工作汇编,相关评奖申报材料,谢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作笔记、重要会议发言稿,部分谢老个人日记,甚至还有不少谢老当年的工作照片、证书、证件、票据等等。这些档案因为来路较多,虽然内容上难免杂乱,不少素材明显是重复的、无用的,但它们的繁多实在让我吃惊!

如同深入宝山满手归,面对异常丰富的档案素材,我反复阅读和揣摩它们,回想它们当年的用途,探究它们的意义。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按照时间线索,初步搞清楚了它们的来龙去脉,梳理出谢老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的重要经历,窥见了他工作和人生经历中的种种细节,他人生中的喜怒哀乐也透过字里行间,透过一个个大小物件得以充分呈现。我越来越发现,这些珍贵的档案素材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谢老的个人经历和成败得失,而是改革开放前20年的历史生动写照,一个人确实反映了一个大时代!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比如召开于1982年6月23日14时的义乌县委常委会的会议档案。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研究市场问题,主持人是谢高华。在语辞并不规范的会议记录中,谢老的一段发言原文,让我深感当年他对开放市场的决心有多大:“市场管理问题,我的看法是一大优势。要想方设法发挥。也有搞投机倒把,允许他什么,反对他什么,要搞清楚,不能把搞活的经济搞得死死的。前几天在义东,我听到这个东西,我就宣传这个观点。义东农业并不错,搞好农业,又搞好商业。我看这个市场就很好。要搞好登记、税收。那些违法的,要打击,慢慢来可以搞好……大陈镇以前没有搞这个东西,现在开始走新路,搞加工业。”要知道在当时,一位县委书记十分明确地说出这一观点,是绝对冒了风险的。

又比如好不容易找到的义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市场管理、大力支持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几点意见》、义乌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开展小百货敲糖换鸡毛化肥登记发证的通知》等文件档案,下发时间分别是1982年8月和9月。现在看来,这些文件的用词同样不太规范,句子显得过于简约,但在当年,每一个文件的下发,总会掀起一场滔天波澜!人们不敢相信,以往偷偷摸摸的“鸡毛换糖”挑担经营,眼下政府不仅允许,还大力倡导。谢老当年“不惜丢了乌纱帽”而大声疾呼的“四个允许”,也呈现在这发黄的文件档案上,如今读来依然字字有力,令人震撼:“允许专业户、重点户在生产队同意下将口粮田、责任田自愿转包给有劳动力的农户;允许专业户、重点户在生产需要的情况下,经过批准雇请三至五名学徒和帮手;允许专业户、重点户在完成国家征购、派购任务,按照合同交足集体以后,将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继续卖给国家,也可向市场出售;允许专业户、重点户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完成国家征购、派购任务后,把自己的产品长途运销……”

2019年10月以后,我的写作速度明显快了很多,至次年年初,长达24万字的初稿基本写成,并定名为《改革先锋谢高华:一个勇于担当的共产党人》。至今我还认定,之所以最终能顺利完成这次创作任务,之所以作品出版后颇受好评,与及时收集到这些珍贵的档案素材分不开。丰富、生动、可靠的档案素材不但让我更加全面、真切、细致地了解了作品主人公,让我对谢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更让我进一步燃起创作激情,有力推动着我塑造出这位“改革先锋”鲜明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