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昂中法大学旧址 邂逅浙江学人

2023-10-20

吕一民

2016年7月,我应邀参与主讲“中法文化汇流里昂”讲座和优秀中国留学生奖学金颁发仪式后,在主办方安排下参观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旧址。当人们步入旧址校园时,屹立在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前的人物雕像群让人印象深刻。正是在观赏这件意义不同寻常的雕塑作品时,我发现这人物雕像群中的10位首批中国留法学人,有4位来自浙江,他们分别是蔡元培、戴望舒、常书鸿和沈炼之。

远在里昂邂逅家乡文史巨擘,尤其是得见自己在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研读法国史时的导师、中国法国史研究的开拓者沈炼之先生,这令我十分骄傲。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人杰地灵、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的浙江,尤其是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在国际人文交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确实大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去展现浙江作为、杭州担当。

教育家、诗人、敦煌艺术研究家、历史学家……

在中外人文交流中,浙籍名人比比皆是

放眼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在进入现代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后,才得以在国际人文交流上分别迎来自己的高歌行进时期。我在里昂邂逅的四位浙江先贤及其事迹就足以充当例证。

被誉为学界泰斗的蔡元培,是“影响中国历史的教育家”,倡导并践行思想自由,他还大力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并和李石曾等人共同在里昂创办了中法大学。因《雨巷》而在中国现代诗坛享有盛誉的诗人戴望舒,早年就学过法语并在诗歌创作方面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赴法留学并就读于里昂中法大学。

以“敦煌守护神”著称的常书鸿,在杭州出生和长大,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毕业后,因醉心于西欧绘画赴法留学,由此成为相当出色的油画家。但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在巴黎塞纳河畔的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见由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编辑的《敦煌图录》画册后,不仅为之震撼,而且还出于有必要更好保护敦煌艺术宝库之信念,毅然告别留学十载的法兰西启程回国,且在回国之后始终以一种献身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从事敦煌艺术宝库的保护和研究。我曾有幸跟随沈炼之先生学习,他既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同时还是中国法国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进而言之,翻开近现代中外人文交流史,类似浙籍名人及其事迹比比皆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曾赴美求学;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曾在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获得国家博士学位的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开创者严济慈;留学美英名校、在中国文坛被推崇的诗人徐志摩;在伦敦大学获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的考古学家和埃及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夏鼐……

近现代中外人文交流的发掘整理

研究上存在很大拓展空间

较之更早历史时段的国际人文交流,近现代以来的类似资源,对于当下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显然也会有更多利用价值和直接借鉴意义。比如,前些年杭州媒体曾刊出的一张珍贵历史照片,即时任杭州广济医院(现浙医二院)院长的英国人梅藤更给中国小患者鞠躬回礼的留影,颇吸引眼球,引发共鸣。这实际上也对当今社会富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诚然,浙江省杭州市对于近现代以来中外人文交流方面遗存的发掘整理,均已多有努力和取得不少成就,但仍存在很大拓展空间。例如,首届西湖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对民国时期杭州的发展起过极大的推进作用,负责策划这次活动、有经济眼光的张静江早年也有过“法兰西岁月”,他于1902年赴巴黎担任外交官时,恰逢巴黎还沉浸在1900年世博会大获成功带来的喜庆氛围中,这对张静江后来主政浙江时力主举办西湖博览会,多有启发和影响。

由此,在发掘整理浙江和杭州近现代以来相关遗存时,确实应充分尊重历史,进一步倡导开放包容。也不妨对历史资源进行探究,包括晚清民国时期有海外留学背景,且对近现代中国的知识转型或社会变迁起过不容低估作用的重要历史人物多加关注和研究。只有这样,才可对浙江或杭州在近现代的中外人文交流中有更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评判。

杭州为举办亚运会精心打造的标志性建筑“大小莲花”,让我联想到巴黎的地标性建筑“大小皇宫”。这是巴黎为举办1900年世博会建造的场馆,其实与皇家并无关系,译成了“大宫”和“小宫”。如果说1900年巴黎世博会拉开了“美好年代”帷幕,“大小皇宫”则成为恒久见证“美好年代”的巴黎地标。“人文互通,理解世界”,我们应更多更好去主动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也亟待让世界各国民众能更有兴趣来关注和体察当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