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仁“救”下的古桥石额

石头记 丁云川

2023-08-11

“古庆春桥”石额

吴昌硕与“锦带桥”

民国三年(1914),锦带桥曾重修

1917年,杭州的路上跑起了第一辆汽车。为发展城市交通,浙江省决定,杭州主城区和西湖景区以内的古石桥,都要被改建或者重建成可适应汽车通行的桥。于是,断桥、锦带桥、庆春桥等被陆续拆除。

锦带桥被拆除前,凡游西湖者,都会经行此处,站在桥上,近览平湖秋月,远眺孤山亭台,晨观水天相连,暮见塔影摇曳……

乾隆年间,杭州的翟灏、翟瀚兄弟曾合著了一本《湖山便览》,这本杭州导游手册就曾记录锦带桥:“旧有涵碧桥,在断桥西。宋转运使陈尧佐重建……久圮。”又据作家任轩主撰的《杭州桥》曾载:“明万历十七年(1589),苏杭织造太监孙隆重修白堤时,在涵碧桥旧址上架木为梁,易名锦带桥。康熙年间(1622-1722),(桥)复甃以石。雍正八年(1730)总督李卫重修过一次,民国三年(1914)锦带桥再次重修。”

锦带桥在拆除时,孤山上的西泠印社正处于初创时期。丁仁,西泠印社的四位创始人之一,他过白堤时,看到刻有“锦带桥”的石额被遗弃一旁。出于对古物的怜惜之情,丁仁将它移至西泠印社内。

施奠东先生主编的《西湖志》曾记录了这段往事:“锦带桥,丁仁得白堤锦带桥旧石栏,移架于闲泉、文泉之间,故名。”就此,清代的“锦带桥”留在了西泠印社,成为西湖上最短小的桥,桥长不足一米,曲径通幽。《西泠印社志稿》一书中,将“锦带桥”石额列为西泠印社的胜迹留痕,首任社长吴昌硕先生也曾与“锦带桥”合影留念。

丁仁不仅留下了“锦带桥”,杭州城里的“古庆春桥”石额,也是丁仁“救”出来的。

当时,丁仁住在田家园(今浙一医院),当他得知庆春桥也将开始拆除,常往拆桥处踏看。

庆春桥,宋时曾被称菜市桥,位于太平门内。相传,元末朱元璋部将常遇春从太平门攻入杭州,为庆祝胜利,常遇春将太平门改为庆春门,菜市桥也改为庆春桥。

咸丰十年(1860),杭城遭兵燹(xiǎn,意为战祸),城内一些建筑也遭损。兵燹后,杭绅丁丙受政府委任,自同治五年(1866)主持修建堤塘闸坝和古迹桥梁,同治八年,庆春桥得以重修,桥梁两侧分别刻着“古庆春桥”“同治己已”和“官绅重修”。

丁仁挂念着庆春桥,不仅因为当时重修庆春桥的丁丙是其祖上至亲,也是出于他对文物的热爱和保护。

一日,丁仁又到拆桥处仔细踏看,一眼认出石额的题字,正是“古庆春桥”,便将其搬回田家园。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同年12月,杭州沦陷。丁家四处避难,田家园老宅成空房,遂被侵杭日军占用,冬天用火取暖,酿成部分房屋烧毁。时日已久,两块古桥石额也埋入土中。直至2001年,田家园划归为浙一医院扩建用地。2002年,医院新建一幢大楼,在挖地基时,出土了两块刻有“古庆春桥”的石额,医院立即对这两块桥额作了保护,饰以花草树木,建了水景庭园。

2009年,浙一医院为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邀我与市考古所的唐俊杰先生一起,去看看在院内发现的历史遗存,如古井、旧居、桥额。

在实地察看时,我和唐所长讲述了“古庆春桥”石额的由来;也讲述了院内的四眼井是南宋御辇院的遗存,旧居是丁仁住过的小八千卷楼……这时,唐俊杰先生在草丛的泥地上拾起一块断砖,爱惜又惊喜,他说:“这是一块南宋的砖!”

今年八月,丁仁先生已辞世75年,谨以此文纪念先生。“千年桥栏杆,不当古董卖”,“锦带桥”和“古庆春桥”是杭州历史的证物,也是对抢救流失文物、保护历史古迹的无声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