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 “跑”出科创加速度

2023-07-13

3

4

记者 项捷 西湖微融圈 徐婧

依山靠湖,有满眼绿意,游人如织,却闹中取静。灵隐不仅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也靠着高质量人才在科创产业上快人一步。

眼下,“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三足鼎立之势基本成型;玉泉人工智能产业园首轮已入驻企业超20家,在虚拟传感、智能感知计算等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黄龙未来中心围绕人工智能产业方向不断发力,招引高校项目32个。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灵隐街道用好辖区高校人才这一优势不断创新,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助推辖区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基地“藏”深山

在青芝坞深处,毗邻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石虎山18号,一个硕大的虎头LOGO为三幢不起眼的白色矮房撑起了“门面”,这里诞生过身姿矫健的“绝影lite2”机器狗、搭载复杂传感设备的水陆巡航球形机器人、能精准穿刺的医疗机器人等一系列尖端科研成果。这个隐匿于灵隐深山中的“秘密基地”,正努力将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机器人研究成果“搬”出大山、走进市场。

从曾经的工业遗存到如今领跑全区智能产业的机器人创新基地,不过两年时间。“高校资源是灵隐的优势,要让校内一流科研团队也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该街道主要负责人说,“石虎山模式”之所以能成为整条产业带的样本,选址同样重要。从玉泉校区靠着石虎山的后门走,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师生们只需步行10分钟,就能埋首实验室搞研究。成立不到一年时间,石虎山基地就靠着累累硕果捧回了沉甸甸的荣誉和奖牌。

这个基地的“心脏”是十二大创新工坊,由学院12名教授牵头以项目制带团队研发,眼下已有仿生腿足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使用。用科技转化价值,已成为“石虎山人”的共识,要让机器人服务市场,为员工减负增效。比如“共融机器人与人机交互创新工坊”团队助企研发的低位托盘搬运产品,依靠体积小、承重强、适应场景广等优势成为产线物流和部分仓储行业的“新宠”,订单纷至沓来。另外,深海软体机器人、无人驾驶传感设备、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项目等初创型项目蓄势待发。

有了石虎山基地的样本在前,玉泉人工智能产业园和黄龙未来中心借鉴其模式,依托其带来的产业势能迅猛发展,目前三大基地组成的人工智能产业带已发挥出集聚效应,招才引智动力强劲。

人工智能促发展

近年来,灵隐街道着力推进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建设,打造高校经济示范街道,目前已分别与浙大控制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工程师学院形成有效合作,眼下成果初现。三大基地已入驻高校经济研发团队17个,落地关联企业80家,其中8家企业申报了省科小、2家申报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使得灵隐街道“科技含量”较之往年有大幅提升。今年,三大基地将联手共同培育、引进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成为西湖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灵隐街道在“石虎山模式”的基础上,深化探索出一条完善、成熟的“校地合作”模式,源源不断的师生力量慢慢成为辖区科研的中流砥柱。“在‘八八战略’中,重点提及了科教和人才,我们一揽子扶持政策都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做文章。”该街道主要负责人指出,用一流的教学资源建设人才梯队是重中之重。面对三大基地内空间有限、项目科研实验场所不足、实践环节薄弱等共同问题,街道帮忙找场地、找项目,不仅增设机器人实践空间、创客空间、共享实验室等区域,更借助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训练营等多种活动嫁接资源,用实战带动专业人才快速成长。

此外,灵隐街道还将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行稳致远。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成果筛选-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创业孵化-股权投资-转化落地”的全流程技术转移路径,建立健全服务接力促进机制;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一方面建立创业导师和创业辅导师团队,为创业者提供专业性、实践性辅导服务,另一方面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突破技术难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成果转化平台,面向社会提供项目遴选识别、验证评估、价值分析等服务,进一步探索促进创新创业、提升专业服务的新路径。

3

藏在深山里的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

4

黄龙体育中心俯瞰图

灵隐街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