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里的人情味 | 衣禾 (浙江萧山人,金石爱好者)

宋人的神芎丸

2023-06-02

有一晚临睡前,看到朋友圈有人在发这个罐子。大约是宋金或者元代的。我喜欢文字,上面有“神芎九”三个字,因为前人写别字的情况很多(一般就是音同字不同),所以我恍惚间以为那“九”字应该是指代“酒”字。

次日再看,这样大小、开口的酒坛子是不存在的。不是酒坛子,那是什么呢?我与友人交谈,立即确定这不是装酒的,而是装药的。这种药,应叫神芎(音为xiōng)丸。对,就是少写了一点,成了九。

我求教中医朋友,他告诉我说,“神芎丸”能查到的最早记录,是宋末金初刘完素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有记载。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也有记,之后的记录就更多了。

在最早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记录很详细,这个药是“治一切热证,常服保养,除痰饮,消酒食,清头目,利咽膈,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利而愈,神强体健,耐伤省病,并妇人经病,及产后血滞,腰脚重痛,小儿积热,惊风潮搐,藏用丸,亦曰显仁丸加黄连,薄荷,川芎各半两,名曰神芎丸”。

我不厌其烦地记录下来,是因为从我这样一个中医门外汉看来,这个药也应该是百姓家中的常备药了,如果药效确切,那么这真是老百姓的福音。文中“显仁”二字,很好地概括了药的社会层面价值。要知道古代的医药水平,虽然有被描述得神奇的一面,但在实际生活中,看病始终都是难事。良医难找,良药更是难得。

更妙的是,中医的医书上记载着神芎丸和其他药配合使用的情况:在金元时期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一书中,有“二妙散”这个药的使用方法,“若痰带热者,先以舟车丸,或导水丸神芎丸下伐,后以乘痛散服之。”这个“二妙散”又是干什么用的呢?是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注意说明了症状是筋骨疼痛,但原因必须是湿热而不是其他)。而神芎丸就是治一切热证。

我的中医朋友认为,先用神芎丸能引起腹泻、下湿热,有了这样的先导条件,再轮到二妙散发挥作用。这样的治疗方式很让人感到服气了。中医的精妙处,还是在统筹,而不是一症一药而已,这是显而易见的高明。且这样的理论和实践,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就有了。

神芎丸在金元医书上有记载,不排除宋末已在民间流行。新的问题来了,宋代到底有没有流行这个药呢?

我们先来解决“流行”这两个字。什么叫流行呢?就是制造和使用数量。药已不存,药罐还在。这个罐显然是定制和批量的产物,是药店和瓷窑合作的一个项目。如果没有很大的数量,定做一个罐,成本高,也没有必要,除非是宫廷或高级定制。但这个罐显然是普通民用,还写和烧上了“神芎丸”三字。这和清代最流行的药瓶是一样的做法。那么,怎么来确定年代呢?光从瓷器来看,还是有难度的,但因为有文字,就带来了转机。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丸”字缺笔,或改丸为“圆”,宋医书里为避宋钦宗赵桓讳,会这么处理,所以这大概率是宋代的药罐。

当然你会说,赵桓是避“桓”字,和“丸”字有什么关系呢?宋代是文化科技经济都很发达的时代,在避讳这件事上,也最盛。以宋钦宗赵桓为例,要避的字有桓、恒、完、莞、丸、院等49个字,这些字都不能用了。先别说他变态,比他更有名的是宋高宗赵构,要避讳的字达55字之多!

所以,这个药罐是宋代的,应该没有大问题。还想多说一句的是,赵桓当皇帝的时候有一个年号叫靖康,没错,就是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的靖康。

我在中年之后,对文学艺术忽然看淡很多,比如发现空调比心静管用。当然这不是说我就看物质大于精神了。但实际上精神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还是靠药物,而不是谈心。若谈心有很大效果,那应该是你病得并不严重。我们在现代医学的治疗中,为什么老是在回望和期待古代医药的神气再现,是值得人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