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木庐谈往

2023-05-19

朱光明

几日前,在西湖边沿着北山街散步,走着走着,不经意间路过“春润庐”。“春润庐”建于20世纪 20 年代中期,这里曾被戏称为不挂牌的“北京大学招待所”,蔡元培、谭熙鸿、马寅初等都曾在此长居短住,欣赏湖光山色。

走近一看,北面是宋春舫所建的“春庐”,南面是“润庐”,其建造者朱润生是银行家,也是宋春舫的亲戚。

故居是凝固的历史。只是,从这经过的人鲜有人听说过宋春舫。宋春舫精通多国文字,是著名戏剧理论家、也是戏剧藏书家。

他是毛姆提到的“戏剧学者”

1892年,宋春舫出生于湖州吴兴的富裕之家,其父宋季生定居上海,家境殷实,又娶了海宁富商之女徐碧云为妻。1910年,宋春舫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随后,他去欧洲游学。1915年,宋春舫获得瑞士日内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留学期间,宋春舫喜欢上了西洋戏剧,想到回国后没机会常常欣赏,很多相关的戏剧资料也不容易找到,于是,每到一地,若看到有戏剧类的旧书出售,或是新书出版,他必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如饥似渴地去读,细心收藏起来,并带回国内。

回国后,宋春舫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大学教书,是相对较早开设戏剧课程的教授,对比较时髦的话剧也进行过介绍。

2011年,海豚出版社出版的“海豚书馆”文化丛书中,有一本《从莎士比亚说到梅兰芳》,就是宋春舫的著作。在这本书里收录了他关于中国戏曲、西洋戏剧和现代话剧的专门论述。

1920年,英国作家毛姆访问中国,在北京与宋春舫见面,探讨中西戏剧之异同,后来毛姆在游记《在中国屏风上》专门写了《戏剧学者》这一章,生动地记述了他与宋春舫这场有趣的谈话。

“虽然这是一个暖和的日子,他却穿着一套厚实的花呢西装。他显得有些腼腆……他在日内瓦以及巴黎、柏林和维也纳读过书,他能流利地用英语、法语和德语来交谈。

原来他是个戏剧教师,最近用法语写了一本论中国戏剧的书。他在国外的学习留给他的是一种对斯克里布(注:法国剧作家)的极大的热情,他认为斯克里布可以作为中国戏剧革新的榜样。听他说到戏剧应该激动人心时,你不免感到奇怪。其实,他是要求出色的剧本、精彩的场面、合理的分幕、情节的突兀和戏剧性。”

他是王国维的表弟,

兄弟俩奠定中国戏剧研究基础

1932年,宋春舫在青岛建造了藏书楼“褐木庐”。“去岁斥金四千,始建于青岛之滨”“国府之秘籍,私家之珍本”,均“聚书其中”。

“褐木庐”现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宋春舫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福山支路6号。故居附近还有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熊希龄故居等,可以想象,曾经这里也是星光闪耀,文人荟萃。

“褐木庐”以其独特的收藏、特色的藏书票及主人独特的身份而闻名。

作为戏剧理论家,宋春舫和表哥王国维相比,学术界对他的研究相对较少。事实上,他不但研究西方的戏剧,还把话剧介绍到中国,自己也创作剧本。他的《一幅财神》《五里雾中》《原来是梦》等剧作,诙谐活泼,在当时风靡一时。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经典之作;宋春舫则有《宋春舫论剧》,是了解西方戏剧的必读书。表兄弟两人,一中一西,共同奠定了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的基础。王国维去世后,宋春舫还曾帮助整理推出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并作序。这对保存王国维的诗文非常重要。

褐木庐以收藏国外戏剧书籍为主,宋春舫毕生搜集的4800余册各国戏剧文献都存放于此。闻一多、梁实秋等著名学者也都曾在此阅读戏剧文献,纵谈历史,探讨戏剧,畅聊人生。

宋春舫的孙子宋以朗在《宋家客厅》中曾谈及,胡适组织学者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时,曾参观过褐木庐,仅《哈姆雷特》就有五国文字的版本,足见其藏书之丰富。收藏莎士比亚及相关戏剧文献的梁实秋,参观宋春舫的藏书后,专门撰写《书房》:“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楬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

宋春舫热爱每一本书,别出心裁地制作了藏书票,小小的藏书票就像一个身份证一样,表明此书为褐木庐所藏,也增添了几许书香之美。他的无意之举开启了制作藏书票的风尚,这些藏书票也受到收藏家的追捧,成为褐木庐的独特标识。

今天我们重提宋春舫,正是为了向一代戏剧学者致敬。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走进褐木庐,感受戏剧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