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阔口塌鼻,面目丑陋,但偏偏这貌丑之人散发出来的儒雅之气令人动容,颇有书卷养人之意蕴。这首诗是罗隐早年落第之时所写的《自遣》,一次次赴考的失败让他几乎绝望,为了取得一个前程,他蹉跎了二十余年,连考七年居然一无所获。
而少年时的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虽然自幼失怙,生活艰辛,但他是天生的读书种子,“弱冠负文翰”,天资聪颖,早慧能文,小小年纪已经声名远播,肚中的锦绣是藏也藏不住地往外冒。
有一回一个朋友考中了进士,罗隐得知后写诗祝贺,结果朋友的父亲拿到罗隐的诗稿大喜过望,比儿子中了进士还要开心,逢人就炫耀罗隐给他儿子写诗了,可见当时罗隐的声望。
公元887年,罗隐投奔了吴越王钱镠,就任钱塘县令。据说当时钱镠规定,西湖边的渔民,每天打鱼后要缴纳鲜鱼数斤以供其全家食用。民众称这种额外税收为“使宅鱼”。
罗隐做了一番调查后准备劝谏。正好钱镠得了一幅《溪垂钓图》,画的是姜太公直钩钓鱼的故事。钱镠欣赏之余,召见了罗隐,罗隐灵机一动口占一绝:“吕望当年展庙漠,直钩钓国更如何?若叫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这是诗谏,意思很明确,提醒钱镠作为一国主君,要想比现在更有成就,就得重视民生,注意方方面面。沉吟半晌,钱镠当即免去“使宅鱼”。消息传出,民众一片欢呼,钱镠也赢得了民心。
有趣的是,罗隐的诗大多直白,有些近乎打油诗,但他的故事在浙江、福建、安徽等地却广为流传,他的形象就如同阿凡提一般,多智近妖。(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