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是宋代文人最爱咏诵的花卉。各类咏梅专集、梅史梅谱类编著也开始产生于南宋,咏梅文学乃至于整个梅花审美文化于南宋达到鼎盛。
原因何在?一是北宋初期林和靖梅花诗词以及“梅妻鹤子”佳话的影响。在南宋,梅花作为文人隐逸者的意象,使得梅花题材在文学、艺术、绘画领域得到广泛推崇。这一推崇自然而然带动了梅花种植及鉴赏的发展。二是宋代“梅格”的确立,“梅格”即梅的人格形象。正如毕嘉珍在《墨梅》中指出“梅花在文学中的联想,其中某些品质与文人理想的自我形象之间无与伦比地契合,使得那些在绘画中具体表达他们的经历、品味和价值观的人无法抵挡梅的魅力”。不仅是“文学的联想”,也不仅是“绘画中的具体表达”,梅花的自然属性让南宋文人在感情与环境两个方面被梅花强烈地吸引着。梅花素雅、精美、清冷的感觉吸引着他们去品味,梅花的灿烂与纯洁象征着他们的思想,梅花完美飞逝的那一刻又提醒着他们去感伤。文人嗜梅自标、梅格比德者越来越多,“梅友”“梅溪”“梅边”“梅涧”“梅谷”“梅轩”“梅亭”“梅窗”“梅屋”一类表德字号遍布士林。同样,梅花作为宋代文人案头插花清供的对象,自然成为经常吟唱的主题。这些梅花意象及品格的体现,被融入梅谱与梅品,成为梅花审美的标准。
——《花谱与花品·南宋文人的梅品与梅赏》
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有宋代佚名《水月观音图》。图中观音菩萨头戴化佛宝冠,颈挂璎珞,帔巾连帽,随身逶迤,顺岩自然下垂,环缠玉臂,衣料极薄,可见肉身。一股飞泉自山顶倾泻而下,汇入巨流。一轮圆光起水而上,环观音而驻,与背景松石浑然而成一体。观音坐姿端正,体态丰腴,神情安详,盘坐于山石之上,身前置净瓶杨柳。其衣纹线条流畅自然,变化多样,间以淡墨晕染……
图中最惹眼之处的细节便是水月观音身边的杨柳净瓶。杨柳纤细柔弱,净瓶透明修长,小口长直颈,溜肩小圆底,隐约可见瓶中的柳枝,瓶为无色透明的玻璃或琉璃器。杨柳净瓶被置于一盆状的靛蓝色透明器皿内,然后再安置于一三足台座之上。靛蓝色盆应为琉璃器。宋画中多可见以靛蓝色表现琉璃器皿。整幅作品基本为黑白水墨,略有金粉装饰,靛蓝色的琉璃器大有点睛之笔的意思。仔细观察三足台座,为石质或陶瓷质。三足为如意卷云式,边饰精细。
——《画中寻葩 由画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