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西湖,总让人起心动念

一场关于西湖摩崖石刻主题展的策展手记

2023-02-24

宋皇祐二年(1050年) 元居中 “云泉灵洞”榜书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四梅图》(局部) 南宋 扬无咎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魏祝挺

我是杭州人,从小生长在西湖边,在浙江大学读了9年书,毕业后又在孤山的浙江省博物馆工作,已经在西湖边的山里跑了20多年。

2018年,因志趣相投,一见如故,我与一群访石爱好者开启了一段长达5年的西湖摩崖石刻寻访和调查工作。越往山里跑,越觉得意犹未尽。

西湖摩崖题刻具有1300年的形成史,800年的资料记载史,现存摩崖题刻的拓本也有数百年的捶拓和递藏史。其实,这本是一个很小众的专题,但事关西湖,总是让人起心动念。

去年12月15日,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湖山镌永——杭州西湖历代摩崖题刻拓本展”顺利开幕。由冬入春,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奔赴于此,在这些古人写在石头上的字迹中流连知会,各人看到了各人的气象。

此次展览是浙江省博物馆建馆90年以来,第一次完全以摩崖石刻为主题的展览。所幸,在展览前,我们基本上把杭州史上重要的摩崖石刻都找到了。这个展览也将成为杭州访石高潮的一处坐标。

一批珍藏拓本,虽历经百年,墨色依旧精湛

1929年至1937年期间,西泠印社学人以“古物保管委员会浙江分会”的名义,寻访并制作了数百件西湖摩崖题刻和碑刻拓本,为后世留下了西湖摩崖题刻拓本现存较完整的一套实物资料。1949年后,这批珍藏拓本被捐赠给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由浙江省博物馆保管至今,成为了本次展览的主要展品来源。

我们首先在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数千件金石碑帖中,整理出了适合出展的西湖摩崖拓本100余件。这批拓本,虽历经百年,墨色依旧精湛,其旁还有邵裴子、沙孟海、朱家济等浙江省博物馆前辈学者的题签和题跋,大部分盖有“古物保管委员会浙江分会”的红章。其中的钱镠慈云岭开路记、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神道碑、苏轼智果院题名、韩世忠翠微亭题名、孙隆烟霞洞诗刻、董其昌永明塔碑、乾隆帝柳浪闻莺诗等后世不存的摩崖和碑刻,其拓本有幸得以传世。

值得一提的是,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神道碑拓本是在20世纪60年代原碑被毁以来,第一次现身杭州。这块碑身高约4米,全碑高约6-7米的丰碑,是古代杭州的最大碑刻,全文4000余字,记载了吴越国第二代国王钱元瓘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多年的寻访中,我们在西湖边跋山涉水,足迹遍布沿湖诸山。以飞来峰的龙泓洞、青林洞、香林洞、冷泉溪为首,我们相继探索了吴山青衣洞、瑞石山、三茅观,凤凰山的圣果寺、月岩、排衙石,南山的慈云岭、玉皇山、慧日峰、南屏山、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佛手岩、龙井、大麦岭,北山的宝石山、栖霞岭、孤山,以及定山的风水洞、昙山等地,包括了杭州西湖现存的几乎全部摩崖题刻遗存,共计约1000处。

在寻访过程中,如遇到适合本次展览的珍贵题刻,且浙江省博物馆未藏旧拓本的话,我们或向该处所在的文物主管单位商借,或由文保部门进行拓制,最终又为展览补充了100余件唐代以来的西湖摩崖拓本珍品。

最终,我们精选了208件历代西湖摩崖题刻珍品,时代贯穿了唐、吴越国、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等,以唐宋摩崖珍品为主。

依西湖山头和景点位置,布设在西湖美术馆的全部三层空间。

抚石观景,想见千年前的胜游场景

西湖摩崖题刻的内容绝大部分为题名和榜书,是历代文人宦游生涯的记录。

杭州西湖,沿湖诸山,奇石遍布,历代文人题咏殆遍。现存最早的题刻为唐天宝六年(747)作品,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题刻分布区域主要包括吴山、凤凰山、玉皇山、南屏山、南高峰、龙井、飞来峰、宝石山、孤山、定山等处。自唐代以来,白居易、钱镠、钱俶、苏轼、李卫、阮元等历代杭州管理者,治理并营造了传承千年的西湖文化景观。源少良、沈辽、贾似道、周伯琦、方豪、康熙帝、乾隆帝、吴昌硕等历代文人,游赏题咏,最终形成了上千处的西湖摩崖题刻。自南宋以来,施谔、潜说友、郎瑛、田汝成、高濂、张岱、傅王露、沈德潜、梁诗正、丁丙等诸位官员和文人,对西湖景观的演变进行了翔实的记录。尤其是乾嘉时代以来的丁敬、倪涛、黄易、阮元、沈镕彪、六舟等金石学者,他们重视实物资料,涉足湖山,遍历岩洞,寻访、传拓、考证这些西湖摩崖题刻,形成了《武林金石录》《武林石刻记》《武林访碑录》《两浙金石志》等重要金石志文献,为后世留下了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

其中,杭州刺史卢元辅的《游天竺寺》诗刻是一首即席写景之诗,描述了诗刻所在的天竺寺后山的秋日风光,体现了唐代文人的诗才和意趣。千年后的游人,站在这些题名之下,抚石观景,想见当日的胜游场景,与古人共情,这也是摩崖题刻有别于史料文献的特殊价值。

唐宋西湖一日游路线,今日依然经典

从摩崖题刻,我们可以知道古人的西湖游览路线。根据现存飞来峰唐宋摩崖题刻的位置,可知“龙泓洞——青林洞——香林洞及天竺寺后山——飞来峰顶(含神尼舍利塔、莲花峰)——冷泉溪”是一个完整的游览路线回环,当时的文人大多采用的是这条游览路线的全程或半程,顺路游览沿线的灵隐寺、灵鹫寺、天竺寺。而串联南北两山的游览路线也应运而生。

据北宋苏颂等青林洞题名载:“熙宁丙辰八月癸巳,自净慈、南屏,下天竺,过灵鹫,遂游灵隐而归。”这是一条从杭州州治凤凰山下,经南屏山净慈寺,过大麦岭,到达飞来峰天竺寺、灵鹫寺、灵隐寺的游览路线。北宋苏轼等大麦岭题名记载,“同游天竺,过麦岭”,走的也正是这条路线。这条路线贯穿西湖南山和北山,串联了南山的南屏山和北山的飞来峰两处经典景点,既可一览西湖之胜,又可遍历灵竺之幽,最后于寺院中投宿,完成充实的一日之旅。

乾嘉时代的文人意趣,与唐宋不同

乾隆皇帝是西湖摩崖留题最多的人。30余年间,他六下江南,六到杭州,分别在西湖十景碑上题诗60首,在孤山行宫八景题诗40首,在龙井八景题诗32首。此外,他还多次到访吴山、飞来峰、黄龙洞、小有天园、漪园、留余山居、六和塔等西湖所有景点,并多次题诗。在杭州期间,每到一景,必有一诗,一日甚至能题诗十余首。乾隆帝的这数百首西湖诗歌,在清代大都刻石立碑,或嵌碑崖壁,使得西湖的每一处景点,都有乾隆帝的诗歌点缀,深刻改变了西湖景观的面貌。虽历经战乱,至今仍存数十处之多,仍能一窥清朝鼎盛时期西湖景观的风貌。

摩崖题刻还记录了金石爱好者的游历。清代活跃在杭州金石圈的阮元、黄易、钱泳、六舟、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等文人和金石爱好者,在西湖摩崖上留下了大量题名。这一时期的题名内容相当丰富,记录了他们的雅集活动:“携琴来游,少渴,烹茶而去”,“听泉品石,养性怡神”,“春日来此修禊、着茗、赋诗,因题于石”;也记录了他们的访古行为:“踏雪同来,观唐人题名”,“观前人名迹,登冷泉亭,烹龙井茶,探呼猿洞”,“遍览题名,惜姓氏之湮灭,悲岁月之不居,吊古感今,竟夕始返”;甚至直接记录了他们的金石考证:“元亲见此拓本,以证南屏石刻为有据”。

畅游山水,听琴品茶,访古考证,赋诗题名,这些清代金石爱好者的游览,已经超越了唐宋时期纯粹游览的前人,将山水林泉之乐与金石访古之趣,融汇一体,创造出了独属于乾嘉时代以来的文人意趣。

意外收获:还原东坡真实可靠的一日游踪

在本次策展过程中,我还有意外的收获。在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拓本资料中,我发现了一件从未公开披露过的宋元祐五年(1090)苏轼题名拓本,内容为,“苏轼、王瑜、杨杰,同访参廖子,元祐五年三月二日。”这件拓本记载了苏轼在元祐五年三月二日,与王瑜、杨杰一行三人,前往孤山智果院拜访参廖子。但关于这一天的苏轼行踪,历来已有定论。这是因为自清代以来,金石学家就依据龙华寺、大麦岭和韬光三处苏轼题名材料之间的关系,认为元祐五年三月二日苏轼的行踪是从州治经慈云岭龙华寺,过大麦岭,游天竺、灵隐、韬光。但经过考证,我认为龙华寺题名系后人伪作。元祐五年三月二日这一天,苏轼与王瑜、杨杰三人应是坐船前往孤山智果院,看望好友参寥子,并参观智果院重建工程进度,最后留下了智果院题名。这件摩崖题刻拓本的发现,还原了苏轼真实可靠的一日游踪。。

这也是我们举办本次“湖山镌永”展览的初衷,希望借由这些历史的千帆侧影,让杭州人重新认识西湖景观的内涵,在闲暇时走入西湖周边的群山,去探寻遍布在岩石之上的历史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