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与艺术共舞,共绘产业强村

2024-11-21

记者 江玥 摄 制图 高薇

在杭州看见乡村未来⑦

记者 刘抗 通讯员 冯莉

西湖区转塘街道龙坞片西南,离杭州市中心15公里,有个长埭村。

漫步乡村小道,放眼望去,茶园美景尽收眼底——茶园里矗立的标志性大雕塑、老厂房改造的白桦崊手作园、老旧篮球场蜕变的智能体育公园……

产业引领共富,艺术点亮乡村,通过未来乡村建设,长埭村成了浙江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典范。

240多位驻村艺术家

形成“环村艺术链”

长埭村,8个自然村,360户,1500多人,靠山吃山,茶叶是当地最重要的经济作物。靠茶叶致富,思路无外乎提高产量,提升品质,打造特色品牌,打开销路。

长埭村通过与浙江大学茶学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实施智慧茶园建设,提高了茶叶的质量与产量,同时也增加了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长埭村抓住“茶”这个产业根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探索“茶+艺术”的长埭发展模式,开拓了长埭茶村发展新路径。

长埭村毗邻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村两委班子抓住“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扎实改善提升乡村环境,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发挥“筑巢引凤”效应,吸引了大批“新乡人”入驻、“原乡人”回归。

长埭村宣传委员林彬炜介绍,村两委党员干部带头,通过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全覆盖、引入太阳能光伏等绿色生态设备,茶园中点缀艺术雕塑等一系列措施,打造集茶园景观、雕塑作品、乡村音乐等元素于一体的茶园市集,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从2009年开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被长埭村的自然美景吸引,纷纷在此设立工作室。2019年,村里成立了“艺术家委员会”,进一步推动了艺术与乡村的融合。目前,长埭村引入驻村艺术家240多位,包括李秀勤、翟小实等8个名家艺术工作室和白桦崊手作园中的30多家手工工作室、43个艺术品牌,形成“环村艺术链”。

艺术元素融入乡村

“茶+艺术”引领发展

“白桦崊手作园”是长埭村一个特色的艺术品牌,主理人叫毕建嬴,从事乡村规划设计近20年。10多年前来到龙坞茶镇后,打造了“白桦崊手作园”。

村里人都叫他老毕,喜欢和村民聊天。“聊天的时候思路就打开了,艺术源于生活。”老毕没事喜欢在村里转,看看茶山,思索乡村需要怎样的艺术,乡村要怎样才能够可持续发展。他认为,“仅靠‘风景’很难带动乡村长效发展,要让源源不断的年轻人‘下沉’乡村,成为创作的‘发动机’。”

老毕当初选择长埭,主要是这里静谧的转塘茶山里很适合艺术创作,最关键的是,这里距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很近。“有环境,有人才,还有市场。”老毕说,2014年,他和好友租下长埭村16亩地,着手打造“白桦崊手作园”。两年后,园区开张,吸引了不少年轻的艺术家入驻,木工、陶艺、雕塑等工作室均对外开放,村民、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如今,37家工坊里,陶艺占了三分之一,和当地茶产业匹配度很高。大量手作陶器在长埭村茶空间、民宿、农家乐随处可见,村民和艺术工作者产生了链接。

林彬炜说,艺术家驻村,他们通过艺术创作与展示,将艺术元素融入乡村建设和茶文化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茶+艺术”特色。

“村里隔三岔五就有艺术展、音乐、戏曲下乡,还有乡村艺术生活节,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打卡。”

艺术家给茶叶设计更加精美的包装,茶叶也被包装成文创产品和伴手礼,长埭村的传统茶叶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价值,茶农因此获利。去年长埭村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同比增长28.7%;旅游收入6819万元,同比增长18.7%;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50万元。

今后,长埭村将继续坚持以茶产业为核心,融合高校艺术资源,引入艺术家老师驻村,植入文创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茶+艺术”新产业新业态;推进智慧茶园建设,提高茶叶品质与产量,打造“茶+数智”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