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一条财政惠民路,让临安小山村迎来春天

2024-11-21

扫码了解详情

制图 高薇

记者 邵婷

市委宣传部、团市委、都市快报×橙柿互动联合推出“三中全会·杭州青年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宣讲”专栏,邀请全市各行各业的80、90、00后青年学者、理论“名嘴”、正能量“大V”等,畅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杭州市财政局95后青年宣讲员陈荟惠,结合基层工作经历,听她聊聊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感悟。

近几年,我所在的昌化镇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远近闻名的“后进村”,一跃成为“先进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短短5年间涨了4倍。

这一切,都和一条不起眼的农村公路息息相关,它的名字叫“昌黄线”,是连接临安区昌化镇和虞溪村的唯一通道。

过去,这条“羊肠小道”仅3米宽,多急弯、路况差,一到雨天都是烂泥。出行难就不说了,更要命的是,村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9300亩山核桃,因为路况不好而滞销。眼睁睁看着辛苦一整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村民们心急如焚,最大的心愿就是赶紧把路修好。

可是,一条农村公路的修建哪有那么容易呀?路基、路面、桥梁涵洞的施工费,加上征地补偿款、苗木清理费等等,修好这条路起码要花6000万元。村集体经济薄弱,资金缺口大、筹集难度高,光靠村里自筹不现实。

正当村干部一筹莫展之时,驻村蹲点的财政干部老王站了出来,“财政就是要解老百姓的燃眉之急,资金缺口我们来想办法!”话音未落,村里一位老人发起了牢骚,“想办法,你们能有什么办法?这么多年了,都没修成……”村民的牢骚让老王心里一揪,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件民生实事做成。

3月里春寒料峭,老王和调研组冒着冻雨多次前往100公里外的昌化。两个月后的村民代表大会上,他们带来了好消息。“乡亲们,市级层面安排了专项补助资金。道路养护问题也不用担心了,咱们可以给公路‘上保险’。”

财政补贴来了,村民们修路的热情更高涨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两年后,一条始于昌化东街、止于黄柏坞,全长14.5公里的昌黄线全线贯通。

现在的昌黄线,平坦、宽敞、视野好,还通上了班车。600余家农户、2000多位村民因此而受益。大家纷纷感叹,“人在家中坐,订单找上门。幸福路修到了家门口,我们的山核桃也能卖个好价钱咯!”

2023年虞溪村山核桃销量突破360吨,产值达到1900万元。不只是山核桃,路修好了,农场办起来了,民宿也火了一把,现在村民人均年收入接近4万元,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小山村终于迎来了属于她的春天。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民生,这正是公共财政最基本的功能。

人民财政为人民,昌黄线只是财政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从“现代社区的典范”翠苑一区到“一老一小的幸福家园”湘湖社区,从西部山区的下姜村到钱江南岸的梅林村,从“大投入”的基建项目到“小而美”的暖心举措……杭州大地上,“民呼我为”的实践长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