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几个钥匙孔大小的小洞 就能治疗“癌中之王”胰腺癌

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善于术后 让“不治”变为“可治” 让“活下来”变为“活得久、活得好”

2024-11-14

记者 张慧丽 通讯员 杨陶玉 史俊

胰腺癌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目前,手术是学术界认可的可能治愈胰腺癌的唯一方式,也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早期难以发现和易转移的特点,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

如何让“不治”变为“可治”,让“活下来”变为“活得久、活得好”?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助理、胃肠胰外科学科带头人牟一平教授的带领下,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腹腔镜及机器人胰腺微创手术的中心之一,胃肠胰外科团队从未停止探索,成绩斐然。

建立更适合中国人体型的手术路径和方法

微创手术数量和质量全国领先

多年来,胰腺癌手术一直被喻为普外科的“珠穆朗玛峰”,它对医生的挑战,不仅在于切除的脏器多、操作复杂,更重要的是其切除后有三重消化道重建,且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都较高。

作为目前参与制订“国际胰腺微创手术指南”的16名核心专家委员中唯一一位中国医生,牟一平教授带领医院胃肠胰外科团队从腹腔镜胰体尾切除,到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再到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只需要在腹部开几个钥匙孔大小的小洞,就能切除胰腺肿瘤。

一步一个脚印,团队逐步摸索建立了适合中国人体型的手术路径和方法,如“Easy First”和“No Back”路径等,使手术时间大大缩短,手术安全性变高,且更便于推广,帮助更多胰腺癌患者获益。如今,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的微创手术数量和质量居全国领先、国际先进行列。

不久前,87岁的陈爷爷因腹痛入院,检查发现是胰头恶性肿瘤,继发胰腺炎。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主任王元宇主任医师接诊了陈爷爷,“老爷子还存在陈旧性肺部梗塞、胆道感染等问题,幸运的是,经过评估,还有手术机会”。由于总体状况较差,营养支持两周后,陈爷爷接受了机器人辅助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重症监护室严密监测一晚,陈爷爷第二天顺利脱机拔管,回到普通病房,如今已出院回家休养。

对于良性肿瘤和低度恶性肿瘤

功能保留决定之后的生活质量

王元宇提到,对于良性肿瘤和低度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能否做到功能保留至关重要。

“举个例子,如果发现胰头部的肿瘤,通常来说可以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这样操作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要是考虑良性肿瘤或者低度恶性肿瘤,就有些得不偿失。”因此,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进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不损伤胆管,降低术后胆管狭窄及感染的概率,从长远来讲能大幅提高患者之后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在选择普通腔镜还是机器人手术时,部分患者会有犹豫——虽然听说机器人手术更好,但到底好在哪里?王元宇打了个比方,“腔镜手术像是用筷子到碗里夹东西,而机器人就像是直接把手伸进碗里,操作更精细,手术创伤小,恢复更快”。

王元宇提到,除了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根据肿瘤位置的不同,还可以进行保留胰头的十二指肠切除、保留胰头胰尾的胰腺中段切除等。

创新开展“以微创为核心的MDT(多学科会诊)”

让“不治”变为“可治”

“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善于术后”是胃肠胰外科的三大原则。如何在诊疗过程中将三大原则贯彻到底,则与医院多年前创新开展的“以微创为核心的MDT”模式密不可分。“胃肠胰疾病患者,尤其是胰腺癌患者的病情一般来说很复杂,仅靠单一学科有很强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参与肿瘤治疗的各专科医务人员密切合作,讨论得出最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王元宇介绍,对于胃肠胰肿瘤患者,在仔细检查、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术前进行精准分期尤为关键,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上,聚焦于能否用微创手段为患者进行治疗,把损伤尽可能降低的同时保留更多的器官和功能;除了外科手术,还关注放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式,使局部进展期或晚期患者降期/转化,从“不治”变为“可治”;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是关键,专病专治、全程管理、综合治疗,让患者从“活下来”变为“活得久、活得好”。

“越是复杂的疾病就越需要注重细节,细微的变化都性命攸关。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极致的细节把握都是我们必须要做,也必须要做好的事。”

科室名片

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是省医学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擅长胃肠和胰腺肿瘤的腹腔镜及机器人微创手术,其中机器人胰腺手术居全国前列。学科带头人牟一平教授是我国腹腔镜胰胃手术的开创者、领航者,是我国唯一参与制订“国际胰腺微创手术指南”的核心专家。

科室重视胃肠和胰腺肿瘤的综合转化治疗,与相关学科紧密合作,每周举行多学科讨论会,力求为每个患者制订最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开设外科营养、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间质瘤等专病门诊,进行全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