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宇璐
“老师,这个学期的课程节什么时候开始?主题是什么?”开学后,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的老师们就开始收到学生的“催更”。
学生口中的课程节,如今已经举办了六届。虽然名字几经变迁,从“融创节”到“学科节”再到“荷娃秀”课程节,内容不断迭代更新,但活动的内核没有变:一整个星期不上课、不布置作业,校园里唯有埋头做研究的学生和迸发着奇思妙想的项目成果。
这个学期刚开学不久,全校各学科老师又聚在一起讨论,这个学期的课程节玩什么?怎么玩?要玩出什么成果?
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方卫成说:“根据两个学期的不同安排,我们将课程节又分为理科专场和文科专场。这个学期是文科专场,我们拟定的主题是‘浙’里有笛声,各个年级要围绕语文、英语、音乐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的项目化研究。竹笛是我们学校的传统课程,但很多同学对竹笛的前世今生并不了解。这一次,我们就要带着学生把竹笛玩透了,还要玩出名堂。”
每位学生都领到“课题”
埋头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我怎么感觉这几天比上课还忙!”每到课程节,采一集团内的采荷一小和钱江新城实验小学的学生就常有这个疑问,因为在完成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个个的问题在等着他们去发现、解决。
今年4月,记者曾走进采荷一小的第六届课程节。校园里,孩子们有的趴在地上画海报,有的熟练地使用胶枪制作模型,还有的泡在机房做建模……每个人的脸上,都能够捕捉到专注和思考的表情。为了呈现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有的同学还在汇报前一天自愿组队到同学家里熬夜建模。连家长都说:“这积极性真是比什么都高!”
第六届课程节是理科专场,主题是“校园改造”。恰逢今年采荷一小的双菱校区要进行原地整修,所以在这次的项目化学习中大家的劲头特别足,因为改造的就是孩子们实实在在生活的校园。
活动中,每个年级都领到了自己的“课题”:比如一年级的同学要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绘出或搭建出心目中的未来校园;六年级同学要针对双菱校区活动空间拓展的问题进行改善。有很多六年级同学说,要给母校、学弟学妹们留一份礼物。
在整个项目化研究过程中,同学们走到校园进行实际测量、方案设计,并在组内制作模型,最后进行班级汇报和年级优秀作品的评比。孩子们的作品成果,生发于他们日常在校园生活的体验,也源于对学校的情感。这种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也与常规的课堂学习相辅相成,激发出了学生更强的内驱动力。
教师也要跨界破圈
发现更多学生的闪光点
“校长,每到课程节,我感觉比平时上课还累!就像在‘披荆斩棘’。”有意思的是,除了学生以外,老师们也在课程节上付出了比想象中更大的精力。
近几年,课程节从一年一届发展到一学期一届,更加丰富的主题、更具创意的项目、更真实的情境,对老师也提出更高要求。
而背后支撑整个课程节正常运行,达到预期效果的,是项目导师、成员精心准备的教案、工具包、前期培训,以及活动中的每日复盘、持续跟进。整个课程节结束后,全体老师还要再进行一次总复盘,挖掘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如此,课程节虽只实际实施一周,但整个团队的工作几乎覆盖到了整个学期。
在复盘中,老师们常常会迸发出很多新的教育闪光点。比如有老师发现,有的孩子在传统化课堂里表现平平,但却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变化,动手能力极强的他们甚至成为了同伴间的小明星。在发现学生“闪光点”的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更融洽,老师的评价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鲍海淞书记说:“举办课程节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基于真实情境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科知识、创新能力真正和生活发生联系,收获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