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儿童肥胖是一种“大病”?

2024-08-09

吴蔚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哈佛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青年组副组长,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执笔《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 研究方向:儿童内分泌学,擅长肥胖代谢病、骨矿代谢异常、生长障碍等疾病的诊治。

笔述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吴蔚主任医师

在传统的观念里面,胖娃娃看着惹人喜爱,儿童肥胖甚至都算不上是病,更别说是“大病”了。实际上,随着年龄增长,40%-80%的胖娃娃会导致成年后肥胖,引起各种重大慢性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而目前,心脑血管疾病依然是人类死亡的首位病因。

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胖孩子

近几年来,肥胖的孩子比二三十年前明显增多。根据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最新统计,我国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高达19%,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达到10.4%。也就是说,6-17岁的孩子中,每5个就有一个胖孩子。这个比率和1990年相比高了约12倍。

也许有人会说,肥胖影响的都是成人后的健康,以后再减肥也来得及。实际上,肥胖一旦起步,就开始产生危害,随着肥胖程度加重以及脂肪分布的不合理,这种危害会越来越大,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都有影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脂肪肝。

浙大儿院每年有500-700个中重度肥胖的孩子住院检查,其中一半有脂肪肝,脂肪肝如果不在早期加以控制,后面就会变成脂肪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直至不可逆转。还有高尿酸血症也比较常见,这个就是痛风的罪魁祸首。更有甚者,有的小朋友从婴幼儿期就开始肥胖,没到青春期就集齐了“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这就是医生说的代谢综合征,把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集于一身,那些严重影响健康的慢病当然会找上他。

小小年纪“中风”,可能吗?

十多年前,我们就曾接诊过一个10岁的肥胖男孩,竟然因为肥胖相关的原发性高血压导致脑梗死,也就是俗称的“中风”,因为当时创了年龄最小的纪录,这个病例还登上了全国的医学期刊。这孩子由于抢救及时,还好没留下啥后遗症。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这么幸运,我们在临床中也看到过更严重的案例。例如很多胖娃娃都有的睡眠性呼吸暂停,可能在家长看来,只是因为胖了容易打鼾,但它轻则导致脑缺氧,影响生长发育,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数年前曾经有一个肥胖孩子在睡梦中呼吸停止导致猝死。

胖会使人快乐吗?

人们常说“心宽体胖”,又常说美食能使人开心。实际上,临床上中重度肥胖孩子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比例太多了!特别是青春期。研究也证实,这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比例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的孩子。本身心理问题可能就是导致部分孩子肥胖的原因,反过来,肥胖又会导致体重管理更加困难,有些药物还会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因此,这部分孩子需要多学科会诊帮助他们。

儿童青少年的肥胖该怎么管?

减重说起来很简单,一句话:少吃多动。但在实际操作上,依然十分困难。

对于孩子来说,第一,处于生长发育期,保证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要和控制热卡需要并行不悖,医生必须仔细考量。第二,儿童靠生活方式改变来减重,往往依从性较差。你想,连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怎么能指望孩子靠意志力做到呢?第三,能够用于儿童减肥的药物非常有限,有年龄的限制或副作用的风险。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咨询医生,不可随意给孩子使用成人减肥药品。对于部分重度肥胖、存在多种合并症且在各种干预下,仍无法有效减重的青少年,在医生评估下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第四,由于遗传背景、脂肪分布、代谢率甚至认知的不同,还有食物成瘾、特殊疾病等各种情况的影响,哪怕同样的方案,每个个体减重的效率也差异很大。

一方面,从纵向说,儿童肥胖的预防应当从宫内开始。孕妈妈应调整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至适宜水平,预防胎儿体重增长过快,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出生后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辅食,儿童期要均衡膳食,保证适当的身体活动和充足睡眠,定期评估有无超重或肥胖,尽早发现偏离并及时干预。

另一方面,从横向说,小朋友肥胖防控的场景是多样的,学校、家庭、医院,如果目标不一致,很难做好肥胖管理。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六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推进家庭、社区、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密切协作,有效遏制肥胖流行的总体要求。同时,在互联网医疗和大数据管理快速发展下,实现家庭-社区-学校-医院的有效联动,可能为儿童肥胖防控打开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