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心动过缓、冠心病、早搏……

鲁丽主任中医师:我研究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30余年 深深体会到中西医结合比单纯吃西药效果好

2024-04-17

记者 张静

方回春堂城西馆中医内科鲁丽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她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研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比单纯使用西药效果好,不仅可以改善胸闷气短、心慌胸痛、心绞痛等症状,心脏相关指标也会有所改善。”

68岁的吴大伯是中医药的受益者,他因胸闷气短突然加重,被确诊缓慢性心律失常,差点装了心脏起搏器,现在心跳正常,神采奕奕,过着惬意的退休生活。

68岁大伯突发心绞痛

心率仅为46次/分钟

吴大伯是高血压患者,偶有胸闷气短的情况已经10多年了。因为症状不明显,他自己也知道变得心动过缓,但没放在心上。直到去年,吴大伯感觉症状加重,有次晨练后头晕不止、四肢冰凉,还出现了心绞痛,吓得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

24小时心电图显示吴大伯的心率仅为46次/分钟,加上心脏彩超等检查,被确诊为窦性心动过缓,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

医生诊断,吴大伯的心动过缓是因为窦房结功能障碍,建议他安装心脏起搏器。吴大伯犹豫之时,家人打听到了鲁丽主任中医师,打算先试试保守治疗。

仔细四诊,鲁丽见吴大伯脸色晦暗,辨证气血亏虚且以心阳虚为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开了药方。坚持喝药两周,吴大伯的心率增加了15%,身体舒服了不少。继续吃药两个月后,吴大伯的心率达到了65次/分钟,恢复了正常。

“之前心率正常,慢慢变得心动过缓,中青年多见于心肌炎后遗症;而老年人,与年龄增长、窦房结功能失调有关,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一般来说,心率小于55次/分钟,患者就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也有患者无明显症状就不重视,这些人往往更危险,一旦发病,夜间会出现心绞痛,治疗不及时容易发生心梗。”鲁丽提醒,确诊心动过缓的患者要重视治疗,中医药能帮助七成以上患者提高并恢复正常心率。

冠心病、心律失常(早搏)

七旬阿姨患多种心血管疾病

“早搏是心脏病的一种表现,可分为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偶发房性早搏基本没有症状,频发的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可表现为心脏停顿感或紧缩感,或心跳感在咽喉部。”鲁丽说,“非频发早搏,用中药即可达到理想效果,如果频发早搏,需要配合西药”。

李阿姨今年70岁,患冠心病、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有时有二联律)10余年,平日有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偶发心前区疼痛,一直服西药控制。

近两年,李阿姨用药后情况也不太理想,尤其是做了家务或爬了楼梯,总感觉心脏扑通一下,像要跳出嗓子眼,偶尔还有持续数秒的心绞痛。24小时心电图检查,ST段压低、T波倒置、室性早搏。

邻居患有冠心病,找鲁丽医生调理得不错,带着李阿姨一起到方回春堂城西馆。

鲁丽辨证李阿姨心血瘀阻、气血两虚,以血府逐瘀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础加减开方。喝药半个月,李阿姨心绞痛明显减少;两个月后复查,室性早搏消失,心肌缺血改善明显。

冠状动脉堵塞小于75%

建议中西医结合稳定病情

另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即冠心病,和高血压、高血脂有直接关系。

鲁丽说,冠状动脉堵塞超过75%,就有出现心绞痛的可能,西医认为需要安装支架或搭桥治疗。“心绞痛是心血管疾病较为严重的症状,频发心绞痛的,建议西医治疗为主,装支架或搭桥后服用中药,预防二次堵塞。如果堵塞小于75%,偶发心绞痛,伴心脏供血不足、心慌气短胸闷的,我认为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服用中药稳定病情,遏制进一步发展。”

鲁丽介绍,冠心病在中医范畴属于胸痹、心痛范畴,主要分为气滞血瘀型、阳气亏虚型和痰湿阻络型。中医根据“整体治疗”的理论,从根本调理,辨证施治,多数人的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

即日起,方回春堂城西馆送出鲁丽主任中医师20个专家号,有需要的读者可以拨打电话或扫码参与。

鲁丽

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内科工作30余年。1997年赴北京西苑医院和阜外医院进修学习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治疗,得到多位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倾力指导。进修结束,回院研发了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脑梗以及脑出血后遗症共4种中药胶囊制剂。2012年,被国家卫健委派往国外援外治疗工作近5年。

临床擅长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肾病、糖尿病、消化道及泌尿系统结石及内科疑难杂症。

方回春堂城西馆坐诊时间:

每周二、周四、周五和周六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