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50多年脾胃病,有个重要心得——

病人讲的第一句话一定要认真听 因为那代表他最不舒服、最典型的症状

2024-03-10

张瓞安 副主任中医师 从医50余年,自幼跟随父亲张硕甫先生(江南名医,也是杭州市中医院创始人)学医,是杭州城里有名的脾胃病专家,同时对中风后遗症、高血压、心脏病、脑栓塞、糖尿病等的治疗也有着独特见解。 坐诊时间 都市快报国医馆:每周二上午、周六上午

口述 张瓞安 记录 倪欢欢 记者 秦锋

我16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中医了,我父亲是杭州市中医院创始人之一的张硕甫,在当时颇有名望。看病50多年来,有个重要心得,那就是父亲一直叮嘱的那句话:“看病一定要仔细,不要快,不要打断病人的话,尤其是病人问诊时讲的第一句话,一定要认真听,因为那代表他最不舒服、最典型的症状”。

来我门诊的病人都说是胃不舒服,但不同症状反映的病情及严重程度都不同,多听多问非常重要。比如慢性胃炎患者,往往胃酸过多,表现为上腹痛,还容易有饥饿感;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恰恰相反,是因为缺乏胃酸,胃蠕动功能差,表现为胀痛,而且往往胃口不好,人也消瘦。再比如,有的人胃口很好,但一吃油腻右上腹会痛,就要考虑胆囊病。

无论是对新病人还是旧患者,我都会多问些情况。一些听起来差不多的症状,有可能反映的是两个脏腑的毛病,不问清楚就有可能误诊。

我曾经有个病人,找到我的时候因上腹痛吃了半年中药,却始终没有起色。为啥呢?我仔细一问,原来是胆囊出了问题,而之前他却一直当胃病医,不对症下药毛病怎么会好。胆囊痛和胃痛都反映在上腹部,症状也比较相似,不注意区分或是缺乏经验,很容易混淆。但仔细问就能问出不同了,比如是上腹中间痛还是偏右痛;痛的性质是什么样的;痛感有没有规律;对饮食的反应又是什么样的;平时胃口好不好;大便是干燥还是溏稀,这一个个小细节都是辨证的重要指向。

中医调治脾胃病,不仅兼顾脾胃和阳气,还要因人因时,用辨证的思路,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综合时节、天气来考虑治疗手段。

有一个女病人,第一次来找我看病还处于黄梅季。她说自己胃口差、胸闷、腹胀,大便次数增多,厕所一趟趟跑,人也瘦了几斤。四诊后,我发现她舌头厚腻,脉象软弱无力,是典型的湿气困阻。我采用芳香类中药材,如藿香、佩兰、砂仁、半夏、川朴等醒脾化湿;半个月后,病人二次复诊已入头伏,舌苔情况有所好转,大便也不再溏稀,药方调整为健脾为主,先标后本,用中药慢慢调理脾胃。

很多病人中药调理一段时间后,胃部的不适逐渐缓解或消失,但症状的消失不表示炎症的消失。胃每天都在接纳食物,食物的刺激,加上天气的转换以及情绪的变化,都会对胃产生影响。因而建议中药调理3-6个月,只有整体调理到位了,才能降低复发的几率。否则,胃黏膜反复发炎受损的话,慢性胃炎就容易发展成胃溃疡、胃出血;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会朝着胃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