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是外卖骑手在马路上在小区里快节奏送单的真实写照。但一些平台公司利用算法“极限算计”外卖员的收入,外卖骑手在严苛的算法下才不得不“玩命地奔跑”。
“算力”真的有这么神?其实,我们每天都和“算力”生活在一起,每天都在同“算法”打交道:阅读一条新闻,同类资讯就会接踵而至;浏览一件产品,相关广告就会纷至沓来……这些可不是巧合,而是“算法”计算的结果。因为“计算”,网络服务更加精准高效。由此而来,就有了“大数据杀熟”这一社会现象。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进行差异化定价的一种商业行为。企业通过分析用户的经济状况、消费行为、支付能力、浏览记录等信息,利用老客户不愿意轻易更换平台的心理,对其收取更高的费用。近年来,算法的持续发展正驱动着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要想改变算法乱象、让算法真正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就应秉持科技伦理,向善而行。
优化算法,不仅要打破信息壁垒,减少同质化推送,更要让算法成为弘扬正能量的桥梁,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首先,加强法规监管是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价格歧视,并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其次,提高消费者防范意识。第三,平台在算法的实际应用中应放眼长远,遵守法律法规,真正把用户视为家人,自觉参与算法治理,接受各界监督,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最后,推动行业自律也是非常重要的。行业协会和领军企业应该积极倡导诚信经营,制定行业规范,明确禁止大数据杀熟行为。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会员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促进算法透明化也是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的有效手段。企业应该公开其定价算法,让消费者了解价格背后的逻辑。这不仅可以消除消费者的疑虑,还可以促使企业更加谨慎使用大数据技术。
独木难成林,众人易成事。每一方主体、每一位公民都应遵章守法、施爱从善,推动算法向上向善,营造一个公平、透明、健康的消费环境,共同塑造和见证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
(作者系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