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 朱光明

想见当时重写神

2024-12-20

“仲氏遗留笔墨痕,风流潇洒若其人。今从画里瞻高格,想见当时重写神。”这是诸乐三的《题仲兄闻韵遗墨》。此诗用在诸乐三这里也很恰当。

诸乐三(1902—1984),原名文萱,字乐三。他出生在孝丰(今安吉)县鹤鹿溪村,家境清寒。父亲诸献庄是秀才,在家附近教书,爱好书画篆刻,淡泊明志,耕读传家。诸献庄有六个儿子,分别是闻莞、闻韵、文艺、文萱、文萃、文华,其中文萱便是诸乐三,是吴昌硕为其改的名字。

诸乐三14岁时,已经写得一手好字,村里有喜事或者过年,都想请他写字。18岁时,诸乐三考进杭州的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学医。二哥诸闻韵住在吴昌硕家,为其家庭教师。诸乐三去上海时,也跟随二哥住在吴昌硕家,一边学医,一边拜吴昌硕为师。诸乐三受到吴昌硕的悉心指点,废寝忘食地学习绘画,吴昌硕赠其《佛手水仙图》并题五律一首:“何药能医国?踌躇见性真。后天扶气脉,本草识君臣。鹤麓有源水,沪江无尽春。霜红寻到否?期尔一流人。”一句“霜红寻到否,期尔一流人”,对诸乐三寄予厚望。诸乐三也不负众望,在诗书画印等领域都下了很大功夫,成为一代名家。

画家里的医生是不多的。诸乐三能走上绘画的道路,源于他对艺术持久的热爱。诸乐三在杭州学医期间,其三哥诸文艺在浙江一师学习。诸文艺和潘天寿是同学,诸乐三常去浙江一师,一来二去,和潘天寿渐渐成了朋友。周末休息时,诸乐三叫上潘天寿一起到西湖,划船游湖,或者赋诗作画写字,“过有意义的假日”。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2岁那年,诸乐三尚未从中医学校毕业,哥哥诸闻韵去日本考察,他在上海美专的课,转由诸乐三去上。校长是刘海粟,亲自到课堂看诸乐三的上课情况。刘海粟对诸乐三的教学很满意,对诸闻韵说:“你老弟上课有气魄。”

因此,从中医学校毕业不久,诸乐三就被上海美专、新华艺专聘为教授。1946年,诸乐三收到好友潘天寿的邀请,来到杭州国立艺专任教。不久,黄宾虹也来到艺专任教,在教务行政工作之余,诸乐三经常向黄宾虹请教山水画,并展拓了新的气象。他常题跋黄宾虹的画作,所作小诗,颇有韵味。比如《题黄宾虹山水课稿》:“黄翁现代画中魁,唐宋元明蜕化来。倘不专心苦勤习,岂能有此异凡才。”事实上,诸乐三以实际行动学习黄宾虹的长处,并融入自己的绘画技法,自成气象。

诸乐三虽没能成为医生,却不废医术,尽己所能。潘天寿咳嗽,痰中带血,诸乐三开了一个处方,帮其医治。

著名编剧、戏剧评论家沈祖安在良渚种田,因劳累过度患上浸湿性肺结核。沈祖安找到了诸乐三,诸乐三看了他的病历,给他号脉,开了一个方子,沈祖安吃了后,咳血便痊愈了。多年后,沈祖安对此仍是难忘,把这段往事写到文章《昨宵有梦到苕溪》。

文明从三尺讲台出发。诸乐三、潘天寿、沙孟海等教授共同筹建了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篆刻专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书法篆刻的本科专业。在首届本科书法篆刻专业创办之初,诸乐三撰写篆刻的教学大纲,对篆刻的起源、变迁、流派、技法等进行总结,为篆刻与书法教育奠定了基础。这是对古代书法和篆刻的理论总结,也是对自己学书和刻印生涯的回顾。

1963年10月27日,《杭州日报》发表了诸乐三的文章《篆刻的新生》,文章不是长篇大论,却独具特色,纸短情长。他回忆起西泠印社的诸位先生,由先生而谈及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所获得的新的生命力。在印文使用上,也凸显时代印记及个人感悟。他写道:“篆刻,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把它从少数知识分子的书斋、案头解放出来……开得更鲜艳、更灿烂、更瑰丽!”

诸乐三创作了一批“从生活中来”“力争上游”“攻关”等具有鲜明时代烙印内容之作,将篆刻艺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亦有诸多如“宁做我”“破常规”“敢为”等句,刻以自勉。今日想来,仍被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