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点:场景、消费与科技

杨晓娜

2024-12-11

制图 王璟

文旅深度融合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也是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尽管不同学者对文旅深度融合的内涵定义有所差异,比如“灵魂载体”“区域场域”等观点,但他们普遍认为,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从底层逻辑到顶层结构的渐进共生关系。具体来讲,文旅深度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要素融合、市场融合和价值融合六大维度,其中,技术融合为产品、业务、要素的融合提供实现可能,产品、业务、要素融合为市场融合奠定坚实基础,而市场融合则通过资本积累与再生产,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价值链终端融合。因此,激发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策略在于提升技术水平、构建市场体系和彰显文化价值,原本这是一个由下而上、自内而外的供给过程,但从游客需求视角来看,其实践路径更倾向于通过场景共鸣、消费体验与科技支撑的方式而达到目标。

场景是文旅深度融合的“形象窗口”。新时期社会主义矛盾发生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与追求文化和旅游业所带来的幸福属性,对以差异化、多元化、品质化和智慧化为特征的文旅“聚合”业态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场景因其综合性突出、参与感十足、文化价值鲜明等优势顺理成章地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抓手。场景是叙事空间的基本单元,通过有效整合各种文旅资源和要素,形塑文旅行为活动的环境与背景,承载文旅主客关系的共享与互动。当前现代信息社会,人们通常从原子物质、心理意识和赛博比特(一种高度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生活方式)三个层面来理解场景。原子物质层面,指场景的现实表象,即视觉所能感知到的事物外延,比如自然景观、历史遗产、特色建筑等;心理意识层面是场景的文化象征及符号意义,具体指物理客体对人们精神思想的映射,体现了文化、情感和价值观在场景中的深刻内涵;赛博比特层面,指数字技术影响下文旅场景在网络虚拟空间的拓展与表达,比如《黑神话:悟空》中3D复现的各类中式古建筑,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一系列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等。文旅场景的搭建应结合三大维度特征,遵循“选择外在空间-植入文化故事-拓展空间表达”的逻辑,设计出可供个体感知与体验的特色场域。以杭州国家版本馆为例,依托良渚世遗之地,围绕宋韵园林美学,通过讲述从越王勾践到明清刻本的国家传承故事,再辅以沉浸式光影、智慧化导览、裸眼3D等现代信息技术,成功打造了一个集文化、艺术、旅游、休闲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文旅“新空间”。

消费是文旅深度融合的“动力系统”。文旅消费是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市场繁荣及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按照类型及内容可划分为基础性消费和非基础性消费。其中,基础性消费是每个旅游者在文化和旅游体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出,包括交通、住宿、餐饮、游览等基本需求满足;非基础消费是享受、体验及提升个人品质的支出。文旅消费结构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非基础性消费占比,国际上规定其最低警戒线为30%,一般发达国家可达60%以上。然而,我国非基础性消费占比大致处于30%至40%之间,虽略高于警戒线,但距离发达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亟需政府、企业等相关主体从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人才引培、规划策划、产品创新等多渠道着手,优化消费供给,改善市场环境,进一步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与创新。比如,近年来杭州市为激活文旅消费活力,策划发放文旅优惠券,推行文旅一卡通、文旅惠民卡,包装打造研学游、博物馆游、跟着演出去旅行、CityWalk(城市漫步)等新型业态项目,以此集聚消费人气、促进扩容提质,实现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助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是文旅深度融合的“后台配置”。科技对文化和旅游业的支撑,通过在产品、业务和要素等方面的级进嵌入而实现,具体来说有三个阶段:一是在线信息阶段,利用计算机在网站上为文旅用户提供一些离线的数据管理、信息资讯等服务;二是网络交易阶段,文旅企业主体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原有的生产流程和生产要素,促进经营模式由线下转为线上;三是多元互动阶段,由数据和技术为逻辑起点重构文旅产业链,贯穿文化和旅游业在内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比如出行前的搜索引擎查询和排名、出行中的景区流量引导与管控、出行后的用户评价及反馈等。未来,科技对文旅融合的影响还将继续向着元宇宙、数字人、人工智能等领域纵深发展,最终以“N维体”的形式赋能整个行业,创造出更为丰富、更有意义的文化和旅游体验。然而,需要警惕的是,科技过度发展可能对文化和旅游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游客大量使用APP和小程序所造成的隐私泄露、安全威胁等问题,算法对个人偏好筛选所引发的认知极化、伦理争议等矛盾。因此,应秉持理性,审慎对待科学技术,避免盲目求大求新求异,造成资源浪费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作者系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