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邱丹晨 通讯员 阮秀涵
一场秋雨过后,位于浙东运河畔的浙东运河文化园更显生机勃勃。飞檐翘角的屋顶,与缓缓流淌的运河水互为映衬,犹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2023年9月,浙东运河被赋予“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的重要使命。一年来,绍兴围绕“焕新一条河、提升一座城”的目标,奋力打造具有鲜明绍兴特色的人文运河、生态运河、幸福运河。
日前,在浙东运河(绍兴段)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交流活动上,《浙东运河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浙东运河主题美术长卷·绍兴卷(简称“浙东运河绍兴图卷”)等多个运河主题成果发布;多位专家学者被聘为绍兴运河文化研究特聘专家。绍兴市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旨在深刻认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升绍兴运河文化的辨识度、影响力。
巨幅图卷长39米,23人历时5个月创作
在浙东运河文化园内的浙东运河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内,长39米、高近1米的浙东运河绍兴图卷吸引了众多目光。顺着运河的走势,会稽山、古纤道、八字桥等一个个绍兴地标跃然纸上,一幅幅运河图景逐次浮现,具象中又带有一丝烟雨江南的诗意。
“作品历时5个月时间完成,如此体量的美术长卷创作在绍兴还是第一次。”绍兴书画院副院长陈雷是浙东运河绍兴图卷23位主创人员之一。他表示,大家走访专家学者,借鉴优秀作品,融汇艺术语言,从“以今映古”“以河见城”的视角进行创作。
长卷从左至右由卷首题字、主体绘画、卷尾跋文三部分构成。其中主体部分以杭州西兴梦笔驿为起点,经绍兴柯桥、越城、上虞三区,以宁波镇海姚江入海口为终点。画作不仅包含浙东运河沿线的历史遗迹、地标建筑,还展现了当地的民俗传统、现代产业等方面的重点场景近40处。
“我们运用了诗词画印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力求打造新时代绍兴版的‘清明上河图’。”陈雷介绍。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沿着浙东运河纷至沓来,在绍兴留下不少传世名作。在主题画面中,可以看到由绍兴书法名家题写的15处相关诗句,此外还有32方地名印章及近30处地名标识。
“希望通过描绘与浙东运河绍兴段紧密关联的名景、名人、名产、水利遗存与当代社会生活的互映互融,彰显绍兴千年古韵的厚重、名士之乡的风采、文旅融合的魅力、现代都市的活力。”陈雷说。
据悉,浙东运河主题美术长卷·绍兴卷特展将持续至10月30日。
让运河文化“流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从乌篷船游线到环城河夜游,再到镜湖湿地公园水上游线,绍兴水上旅游开发近20年,然而水乡绍兴至今仍缺少真正将各景点串珠成链的精华游线。
前不久,绍兴越城区发布“越水长游”水上黄金游线项目,包括西线、北线、东线、迪荡湖环线,融合水上游、水中赏、水岸览三大特色。预计在2025年元旦前后,市民、游客就能“尝鲜”,开启运河漫游新体验。
据越城区文旅集团介绍,目前计划先期启动西线,线路途经“昂桑湖”(避塘)、黄酒小镇至浙东运河文化园,全长11.7公里。游客能够一路行一路看,感受黄酒、书法、越剧等绍兴特色文化元素。
一条古运河,哺育两岸人。在新时代,如何让运河文化“流入”更多“寻常百姓家”?去年9月,浙东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开馆一年多来,吸引海内外参观者超32万人次。”浙东运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多来,博物馆新设文创展区、成立首支外文讲解队,丰富了游客的文旅体验。
博物馆东侧,浙东淡水鱼馆于今年8月开门迎客。馆内“驻扎”着淡水鱼类、两栖类生物近150种,成为大运河生生不息的有力见证。据悉,目前绍兴正持续提质升级浙东运河文化园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加强与国内龙头企业和品牌合作,充实丰富文旅、文创功能业态。
会上,《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丛书十部发布。作为浙东运河第一部以水环境、水历史、水文化为基础的“百科全书”,该书涉及沿线运河史、工程文化遗存、传统产业、名人传记、诗路文化等,将为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提供实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