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全市域统筹,推动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提质增效

市委办公厅 杨浩 施津津 骆斌波

2024-08-28

亚运场馆是亚运会留给杭州的宝贵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载体。建议坚持“市域统筹、分类利用、以盈补亏、整体运营”,建立集团化运营模式,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体育场馆可持续运营体系,推动全市体育场馆内涵式发展,为杭州打造国际“赛”“会”之城提供重要支撑。

(一)成立市场化体育运营集团。市场化、专业化是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的发展趋势。目前,杭州市属体育场馆大多采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运行,缺乏市场化运营能力和经验。建议:

1.借鉴上海久事体育和南京体育产业集团经验,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方案中,由市国资委出资设立杭州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暂名),探索引入阿里体育、华润文体、久事体育等具有运营经验的社会资本,打造国资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2.参照国内同类集团经验,杭州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注册资本不低于5亿元,下设品牌赛事、场馆运营、体育培训、体育科技与服务等业务板块,按照市场化原则参与体育场馆运营、品牌赛事打造和体育产业发展等工作。

3.通过杭州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市域统筹运营。杭州体育产业发展集团通过合作运营、谈判转让运营权等方式逐步参与社会企业管理运营场馆的运营开发,利用国有企业平台开展集团化运作、标准化管理,统筹调配资源,加快形成体育场馆利用的规模效应,提高整体经营效益,实现场馆利用市域大统筹、盈亏大平衡、服务大普惠。

(二)构建多层次赛事矩阵。亚运场馆因赛而生、因赛而活,举办赛事是体育场馆利用的重要方式。建议加大各类各级别体育赛事举办频次,充分发挥亚运场馆的本体功能,增加场馆办赛营收。具体可从以下四类赛事发力:

1.专业赛事。建议由市体育局牵头,在亚运会举办期间与国际、亚洲和全国单项体育协会建立长期合作渠道的基础上,聚焦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杭州具有场馆设施条件的体育项目,积极申办能长期落户的国内外顶级单项赛事和U系列赛事,吸引各级国家队主场赛事放在杭州,赛事具体承办工作优先交由杭州体育产业发展集团负责。

2.城市赛事。建议借鉴“村BA”“村超”的成功经验,建立“杭州赛事”品牌认定体系和标识logo。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发挥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组织作用,鼓励有群众基础的乡镇街道举办草根赛事。推动专业教练员进入中小学校园指导体育训练,在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等校园运动领域建立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别的市级体育联赛。探索成立长三角体育联盟,在足球、篮球、赛艇、游泳等领域举办长三角城市挑战赛,探索与上海联合打造品牌赛事。

3.俱乐部赛事。建议奥体中心体育场、杭州电竞中心等亚运场馆与征战CBA、中超、KPL、LPL等联赛的在杭职业俱乐部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承办俱乐部主场赛事,力争3-5年内引育1-2项全国前十电竞赛事、新增1-2支全国前十电竞俱乐部。

4.商业赛事。加强与体育运动品牌和体育经纪公司联系,积极承办耐克中国高中篮球联赛等国内顶级商业赛事,争取承办体育名人参加的邀请赛、表演赛、友谊赛等粉丝众多、市场火爆的商业性赛事,吸引国际体育俱乐部和体育明星来杭开展活动。大力发展具有潜力的小众“潮运动”,打造一批小众运动爱好者集聚地。

(三)推出亚运场馆惠民“大礼包”。去年7月,我市推出亚运场馆“惠民十条”,受到市民群众普遍欢迎。建议:在亚运场馆“惠民十条”基础上建立“一馆一策”惠民开放清单,各场馆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开放区域和运动项目,争取亚运会结束后一个月内联合推出亚运场馆惠民“大礼包”。例如,采用延长开放时间、分时段开放等方式满足市民高峰时段健身需求,市级层面根据对外开放时长给予场馆补贴;每年全民健身日(8月8日),包括亚运场馆在内的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等。

(四)提高场馆综合利用水平。体育场馆经济效益与业态多样性和消费集聚度有着直接关联。推动场馆市场化运营必须立足公共属性,大力开展“体育+”商业开发,开拓场馆及周边配套设施功能,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体验。建议:相关区县会同规划部门,以亚运场馆为核心,在周边合理布局商业综合体等场地,打造体育、文化、商业、休闲、社会等功能融于一体的城市服务综合体,实现亚运场馆与周边区域一体规划、联动发展;市文广旅游局、市商务局牵头,支持大型亚运场馆承办演唱会等各类文体演出,承接跨年活动、会议展览、企业年会、颁奖庆典、产品发布会等社会商业性活动,联动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亚运地标精品游等城市体验活动。探索建立场馆会员制度,联名“keep”等体育健身软件推出健身打卡集徽章等主题活动,提高场馆“自我造血”功能。

(五)培育专业化人才团队。人力资源素质决定体育场馆管理水平,亚运人才遗产是做好场馆赛后利用的宝贵资源。建议:杭州体育产业发展集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聘请具有大型赛事筹办经验和体育公司管理经验的人才组建管理团队,实施“场馆责任制”考核场馆运营效益,提升企业专业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活力。

(六)推动亚运数字遗产转型升级。亚组委推出的“智能亚运一站通”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用户数现已突破1亿。建议:

1.由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牵头,亚运会结束后将“智能亚运一站通”转型成为“赛会之城一站通”(暂名),在保留亚运数字遗产的同时,集成赛事、会展等各类城市服务。

2.推动“亚运场馆在线”赛后转型成为“场馆通”(暂名),在“赛会之城一站通”平台上线,穿透全市亚运场馆和其他体育场馆。在服务端,用户通过“场馆通”可即时了解各大场馆的赛事功能、场地规模、接待能力等资源信息。在治理端,建成场馆实时监测体系,在奥体中心体育场等大型场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探索场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透视交互,打造即时感知、科学调度、高效运行的智慧调度模式,提升场馆综合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