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的“圈层”路径

西湖区 董毓民 赵民 程曦

2024-08-28

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的“圈层”方案 首选地的科创资源优势明显。西湖区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优异、发展地位突出,长三角一体化、城西科创大走廊、之江文化产业带等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在此交汇叠加,以云创、科创、文创“三创融合”为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优势显著。

西湖区科教资源优势 立足于现有基础、特色和优势,西湖区以“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为重要抓手,通过优化创新策源供给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筑成果转化空间体系,营造科技成果转化首善环境,打造具有西湖特色、浙江辨识度的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为促进全市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杭州市每年开展全市党政系统调研成果评审,并通过多种方式推广运用优秀调研成果。2023年度全市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活动已经结束,共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15篇。现将一等奖调研成果节选刊发,供学习交流。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就要求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下,如何通过“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构筑具有西湖特色、浙江辨识度的成果转化首选地,成为新的重要课题。

打造“四高协同”的

创新策源供给体系

积极发挥高校、高新、高人、高能级平台“四高协同”的独特优势,加大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以领衔国际科技前沿及重大问题为导向,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争当创新策源模范生。

1.强化高校的创新策源能力。全面升级区校战略合作,加快脑机智能、高端装备制造、量子力学、AI生物医药等未来科技力量的培育。围绕浙大、西湖大学等重点高校,共建成果转化专班、转移中心,建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信息挖掘机制,从科研、实验中发现和挖掘一批优质成果,构建科技成果项目库。鼓励高校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2.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领域的“头部企业+科研平台”模式,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牵头单位,自主创新或联合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引领、应用为导向,形成成果创造发明。建设一批校企联合实验室,推动一批企业在成果创造、应用、吸纳上实现创新提升、质量提升。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鼓励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以重点项目驱动重大成果创新。

3.激发高端人才的创新活力。大力开展“西湖英才计划”“栖西聚才”行动,发挥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和领军人才吸附聚才作用,塑造立体化人才培育机制,实现高端科技人才梯度培育。精准开展海内外引才活动,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畅通高层次人才来西湖创新创业通道。

4.提升高能级平台的原始创新能力。鼓励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平台成果输出,加快“117N”实验室体系建设。探索设立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引导各类创新主体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提升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

建立“供需融通”的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打通科技与经济发展之间通道的主要方式。聚焦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科技需求,完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构建以成果转化科创中心为引领,统筹集成全要素转化流程,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1.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导向。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要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凝练技术需求,实现产品的熟化和产业化。实施成果供需“握手计划”,深度挖掘技术需求,依托技术导师实现精准匹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在内的技术服务平台,优先为各类成果提供小试中试硬件支持和软性服务,实现产品的首试、首用。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验证服务。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产业赛道,深度链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加快西湖大学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实体化运营,挖掘释放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

3.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实体机构的综合效能。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中心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联动,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专员机制,以“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优质项目落地转化为牵引,科学系统构建“重科技”成果发现、遴选机制,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的实施转移转化。

构筑“落地首选”的

科技成果转化空间

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是西湖区的成果转化新模式,更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的主平台和主抓手。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持续提升孵化平台、校地合作转化载体和产业集聚区的专业化、高端化和国际化水平,让西湖区成为高效吸纳全球科技成果“强磁场”、高频次成果交易集散地、科技成果转化的首选地。

1.培育新型标杆孵化平台。深化国有主导型、公私合营型、民营主导型孵化模式。深化“一链一院一基地”转化模式,积极推动关联高校产业化项目的落地。探索新型孵化器以联合孵化等形式,带动引领区内其他传统孵化器转型升级,实现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

2.完善校地合作的成果转化载体。构建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核心、成熟园区楼宇为载体的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主导产业延伸成带。全力承接高校科技成果,形成互学互促氛围,通过政策赋能引进前沿项目,吸纳学科人才,提升服务水平。依托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争取科技部人才交流中心支持挂牌“成果转化学院”。

3.推动重点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围绕主导产业,优化“1-10、10-100”成果项目承接空间的梯次布局,将成果产出和产业化完整落地西湖。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瞄准生物医药、空天地海、集成电路等产业,带动区内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做优做大。

营造“服务首善”的

科技成果转化环境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是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政策帮扶的供给效应、营造浓厚的成果转化氛围、扩大首选地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1.强化政策帮扶的供给效应。梳理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问题,用足用好省市政策,发挥创新券等政策效用,鼓励产学研合作,激发高校院所、企业成果转化积极性。重点支持重大成果,优化区级政策体系,出台专项成果转化政策,探索建立“成果+基金+资金”的科技成果转化“三融模式”,支撑全链路成果转化。

2.营造浓厚的成果转化氛围。发挥西湖科技创新联盟作用,打响“西湖科创杯”“科技八点半”“专家进西企”等活动品牌,持续办好“高校直通车”“创客中国”等系列活动。

3.扩大首选地品牌的影响力。打造“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创新深化改革“试验田”,在创新生态圈区域内布局建设省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总部。推进“1897科创谷”建设,吸引全球知名校友回归。鼓励高校建设成果转化学院,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本地化融合发展。从创新源头、成果转化等各环节各领域做强首选地的示范带头作用,扩大首选地品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