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衙庄主人和“金薯”的故事

2024-03-08

杭州金衙庄公园

张学勤

清人梁章钜在其所撰的《浪迹丛谈》中说:“杭城园林之胜,以金衙庄为最。”这座当年的一流庄园,建于明朝晚期,为浙江钱塘人金学曾所建。

金学曾(1542年—1620年),隆庆二年(1568)进士,曾任湖广学宪。在任期间,因抵制当朝宰相张居正的新政改革而遭弹劾,辞官归乡后,金学曾开始营建这座庄园。杭州市民获悉该庄园的主人曾是衙门大官,便称此园为金衙庄。

张居正去世后,朝廷重新起用金学曾。金学曾告别金衙庄,前往福建担任巡抚,《康熙钱塘志》《乾隆杭州府志》都曾有载:金学曾在福建抗击倭寇,“有井子湾、澎湖之捷”;他实施的屯盐二法,“闽人至今赖之”。《乾隆杭州府志》赞扬说:“学曾功在八闽。”

杭州人金学曾在闽还有一项大功绩——大力推广番薯的种植。此事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吾闽得薯胜得金

从试种到推广 仅用五个月

《金薯传习录》是农学界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在细读过此书后,我感受到,在引进番薯尤其是在推广番薯的种植上,金学曾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因耕地稀少,粮食产量无法满足需求,早在明代,就有不少福建人出洋谋生,陈振龙就是其中一员。他在吕宋(今菲律宾)经商时,发现当地的丘陵、山间都种有一种叫朱薯(也叫红薯)的作物。当地人告知,朱薯可以替代米粮,而且产量很高。陈振龙想到家乡山多,正可以引进这样的农作物,便详细打听了朱薯的种植方法。不过,当地人又告诉他,这是吕宋国的国宝,严禁带出国境。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陈振龙在吕宋私下买了朱薯藤苗,将其编织进篮筐中,冒着很大的风险带回福建。当时,福建巡抚金学曾正在向知识界征求赈济粮荒的良策。当年六月初一,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便向巡抚递交了一份推广种朱薯的建议书。

巡抚金学曾阅看此建议书后,当即作如下批示:

“据禀,夷国之薯,气味甘平,可补谷食之不逮。该生涉险带种而归,事属义举。诚恐土性不合,所献薯藤是否可种,可传尔父:既为民食计,速即觅地试栽。俟收成之日果有成效,将薯呈验,另行通饬。”

可见,金学曾当时很谨慎,担心福建的土壤是否适合朱薯的生长,因此要陈振龙父子先去试种一下,若成功,再向各县推广。

看了批示后,陈振龙父子即在自家屋后的“纱帽池边隙地”种上了朱薯。四个月后,从地里挖出不少朱薯,大的圆的像拳头,小的长的像手臂。陈经纶于当年十一月向金学曾提交了书面报告,告知喜讯,并送来了新收获的朱薯。金学曾生平第一次品尝煮熟的朱薯,口感甚好,马上在陈经纶的书面报告上写下如下批示:

“所呈地瓜剖煮而食,味果甘平,可佐谷食。该生沥陈‘六益八利’,洵不虚也。如禀,准饬各属依法栽种。”

为了指导各属依法栽种,金学曾又将陈振龙父子提供的朱薯种植方法总结成一篇长文《海外新传七则》,详细介绍了朱薯的育种、栽培、贮存等具体做法,文中还提到:“薯传外番,因名番薯”。

唯有金薯处处播

东西南北 无地不宜

闽地金薯走出福建的第一站是浙江。康熙元年(1662),陈振龙、陈经纶的后代陈以柱,委托乡人徐瑗将金薯种苗和金学曾所撰的《海外新传七则》带到浙江鄞县,指导当地人广种番薯。

起初,鄞县人颇有迟疑,对番薯种植没有太多期待。待到秋收,挖出的番薯比闽地所产还要大。浙江就此开启在丘陵、山坡种植番薯的历史。

乾隆十四年(1749),陈以柱的儿子陈世元(《金薯传习录》的编著者之一)客居山东胶州,目睹了当地接连遭遇旱涝灾害和蝗灾的惨象,他联想到金学曾所撰《海外新传七则》,“薯苗入地即活。东西南北,无地不宜”,便邀约同伴余瑞元、刘曦,“于次年捐资运种,及应用犁锄、铁耙等器,复募习惯种薯数人同往胶州之古镇,依法试栽。”这个“依法”,就是学习金学曾的《海外新传七则》。胶州沙土土地肥沃,很适合种番薯,秋收时,挖出的番薯特别巨大。

然而,由于山东入冬较早,番薯怕冷,留种的番薯百分之八十烂掉了。不得已,陈世元又于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十六年(1751)先后雇人回福建赶运种苗,并“刊金公《海外新传七则》旧本,教(当地人)以藏种之法”。

乾隆十七年(1752),时任山东布政使的李渭,目睹“薯利有益民生”,便在金学曾《海外新传七则》的基础上,根据山东气候环境,又补充为《种植红薯法则十二条》。文章开篇的介绍语是:“红薯,一名番薯,又名金薯”。

此后,陈世元的儿子陈云、陈燮等,又将金薯和《海外新传七则》先后带到了河南朱仙镇、河北通州以及北京齐化门外。各地试种的成功,大大提升了当地人种金薯的热情。

陈氏父子这条引进番薯的路径,之所以影响大、传播广,就是因为得到金学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他们去各地推广番薯种植,总是带着金学曾的《海外新传七则》,巡抚大人认可的科普文本更使人信服。

如今,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番薯种植地。感恩的闽南人除了将番薯称之为“金薯”外,也怀念金学曾这位曾大力推广番薯种植的杭州人。

在福建福清,曾建有一座功祠,这是纪念金学曾的第一座祠堂。如今,该祠已不存,但在《金薯传习录》一书中保存着有关该祠的一篇祠记,其中写道:“盖食其德者不忘其报也”。

清道光十四年(1834),福建福州的乌石山上建起先薯祠,以此纪念引进番薯和推广番薯的三位功臣——陈振龙、陈经纶和金学曾巡抚,“感恩之心,闽人诚且笃也。”

在杭州,“金衙庄”至今仍是杭州市民家喻户晓的一个地名。但是,许多杭州市民可能并不知道金衙庄主人与番薯的故事,细数这段往事,其一为杭州人金学曾自豪,其二要珍惜粮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作者系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