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 张雪根

纸上越剧,过瘾

2024-03-01

春节已过,央视龙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越剧节目让人难忘,我遂动手整理数十年来收集的越剧报刊。徜徉于随时随地收集的上百种越剧史料中,一如观剧,同样能感受到越剧的“水袖灵动”,领略到“弦下调”的婉转唱腔,算是过了一把纸上越剧瘾。

发源于浙江嵊县剡溪的越剧,自1852年始,历经了唱书、小歌班、绍兴文戏、女子科班和新越剧等时期。百年越剧,书报载存。

在我早年从绍兴等地淘来的一些越剧旧书中,多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由上海益民书局出版发行“的笃班”绍兴文戏脚本,内有《白蛇传》《四香缘》《合同纸》《西施浣纱》《盘夫索夫》《锦绣前程》《赵五娘剪发卖发》和《赵五娘琵琶记》。其中《合同纸》印本封底还印有越剧名家姚水娟、筱丹桂、仼伯棠和李艳芳的戏照。

1934年6月出版的《西湖大世界日报》头版上,刊有绍剧《飞剑熊》《碧玉簪》的广告,由筱丹桂、商臣芳和贾灵凤主演。在绍兴的报纸上也常常刊出越剧“三花一娟”(指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的演出消息。这些史料忠实记录了越剧的时光隧道,一幕幕传唱至今。

有一年春夏之交,单位组织去上海参观 “一大会址”,参观之余,我直奔福州路古旧书店,找到一套《戏剧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1954年创刊。该报共12期,其中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天津越剧团首次把《红楼梦》搬上越剧舞台的故事,读到这篇文章,我实在喜欢,就买下了这一整年的《戏剧报》。

很多年前,我还从杭州收藏品市场淘来一份《上海电影》创刊号。这份报纸出版于1960年11月1日,刊登了浙江越剧二团的演出信息、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现代越剧故事片《斗诗亭》剧照。戏剧和电影的联姻大大提升了越剧的普及率,这让我一直记忆犹新。

1981年6月,浙江戏剧专业杂志《戏文》双月刊正式出版。《戏文》创刊号的封面,是越剧《胭脂》的剧照。“春风自谓专桃李”,青年演员一袭红衣,扮相俊美,令人耳目一新。刊中一篇吴戈写的文章,追溯了越剧的种种称谓——

天缘巧合,发源于浙江嵊县的越剧,“年幼” 时,小名也叫“戏文”,因其以歌唱为主,有人曾称它为“小歌班”;因伴奏乐器之声响,有人曾称之为“的笃班”;因发源地名,也有人曾称之为“嵊剧”“剡剧”(嵊州旧称剡县);或为与大锣大鼓的绍兴大班相区别,更有人称之为“男班绍兴文戏”“女子绍兴文戏”;“及笄”之年,进入上海,越剧大兴,方正式取名为新“越剧”。

与此刊相映成趣的,是1992年由《绍兴剧作》改刊的《绍兴戏剧》创刊号,刊登了余乐撰文的《越剧名称内涵之我见》,将越剧渊源追溯到清咸丰年间,从嵊县农村的沿门卖唱流向杭嘉湖一带的“嵊县唱书”,俗称“落地唱书”。

百年越剧,靠的是传承创新。龙年春晚中,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君霄组合”,以青春靓丽的扮相、清新洒脱的表演、婉转悠扬的唱腔,将新版《梁祝》选段《草桥结拜》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全国观众感受到了越剧的无穷魅力。

从20世纪40年代的戏迷俱乐部,到如今青年越剧追星族,越剧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与观众共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