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 | 清风徐来(退休闲杂人员,拣些本草故事玩)

苍松百千年 长生问茯神

2024-02-23

绘图 陈清和

从前去趟北京不易,但回来带点土特产,总是只有两件:果脯、茯苓饼。说实话,那时果脯做得真不咋的,倒是茯苓饼,还有点皇城范儿,介绍里说它是慈禧太后的宠药。

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茶饭,太医和御膳房绞尽脑汁,想到了茯苓。于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原料,配上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烙成外皮,做成夹心薄饼。太后吃了感觉挺好,那款茯苓饼就成了宫廷爆款。太后高兴时,也赏点给大臣,谁若是得了个茯苓饼,可不得了。

皇帝都盼望万岁,太医手中有专供慈禧使用的13个长寿补益方,共64味中药,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茯苓。

说起来,茯苓也不是慈禧太后的专宠,它被历代中医宠了千年。

大禹治水,用茯苓为粮充饥,无意中治愈了工匠的肠胃疾患。曹操军营中养着三位养生家:甘始、左慈、郗俭,三人都活得很长,人称“三百岁”,其中郗俭主张辟谷、饵茯苓(做茯苓饼)。

苏东坡是有情怀的,会吃又懂养生,对美食、中药都有研究。《东坡杂记》中专门记述了做茯苓饼的方法:“削去皮,斫为方寸块,纳石器中,清水煮以酥软解散为度,入绷布袋中,以冷水捣烂,如作葛粉状,澄取粉,而筋脉留袋中,弃去不用。以九蒸胡麻,加水调成糊,摊烙成饼皮。另取四分之一量的蜂蜜,入锅熬,将切细核桃仁及桂花放入糖中拌匀做馅。取馅置饼皮,上覆皮,稍烙,成茯苓夹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原来慈禧的茯苓饼,是苏东坡发明的。

东坡的弟弟苏辙写过一篇《服茯苓赋》。加引言,共有六百多字。两个文豪一起歌颂茯苓,在中国本草中,也算是独一无二了。

兄弟二人还捣鼓出了多个茯苓小药方,比如治痔疮:“黑芝麻去皮,九蒸晒,茯苓去皮,入少白蜜为面。食之甚美,如此服食多日,气力不衰,而痔减退。”自己配牙粉:松脂用双层纱布包裹,放入沸水中煮,取浮在上面的松脂置于冷水中,待结成块状后取出研粉,加入白茯苓末调匀,每日用其漱口固牙齿。

总之如果不是文学天赋实在太好,东坡应该当名医的。但他却只活了66岁。他仕途坎坷、磨难几多,可没死于“乌台诗案”,没死于赤壁贬谪,也没死于海南流放,却在回归养老常州时,染病后自己开方吃错药而身亡。

茯苓长得像根块的薯类,但它却是一种菌,依附于草木而生。古名叫“伏灵”,是说它聪明,会挑地方,它专选那遒劲参天的千年老松,蛰伏于根茎,一般生于阴面的松树下。松树四季常青、凌冬不凋。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干燥菌核,附于松根而生的称为茯苓,环抱松根而生者称为茯神。

茯神比较少见,它围着一块木头长成一圈,外面的皮是白的。

人工种植时曾把菌种接种在活的松树根部,未能成活;把它接种在枯死的松树根部却很快成活并迅速生长繁殖。这说明茯苓不是寄生菌,而是腐生菌。

茯苓没什么药味,味甘淡,茯苓酒、茯苓粥、茯苓包子都是医书载录的膳食配方,做成小吃、糕点,口感蛮好。

茯苓走红,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就是历代中医手中的网红,历代名方中的四君子汤、五苓散、五皮饮、花苓饮、开胃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牛黄清心丸等诸多方剂均有茯苓。

曾听省中医药大学的药学专家宋捷民教授讲过一个故事:1974年,浙江丽水地区曾挖出过一个82公斤的茯苓,在中医界引起轰动,太罕见了。

这个茯苓要价一万元。当时一万元是大钱。浙江省中医学院很想要这个茯苓,但动用一万元钱,要革委会拍板,集体讨论。

革委会召集大家讨论,管事的人懂中药,说这么大的茯苓还真没见过,买下来吧,放在学院里当个稀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镇校之宝,一万元是值得的。

但省中医学院最终没能买下这个茯苓,因为等他们开完会,作完决定,派人赶到丽水去时,才知道这个巨大的茯苓因为迟迟等不到买主,已经被劈开,据说村民们听说是神药,就把它分分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