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夜深回昼日

2024-02-23

李郁葱

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就要来了,植物都已在春风间复苏,得赶紧抓住这浮世中的闲暇,忙碌的日子就要开始。

1.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这是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的上半阕,区区30个字里,我们可以窥见他对杭州的深爱。尽管此时苏轼身在密州,与杭州已经山水相隔,但密州的元宵佳节,让他触景生情,想到了在杭州的点点滴滴。

而我们从苏轼的文字中知道,原来北宋时,杭州已是繁华如此:元宵节作为一年中比较重要的节日,它的热闹是一种民俗氛围的标志。

到了南宋,杭州元宵节的喧闹和都城的身份是匹配的,在《武林旧事》(周密)、《梦粱录》(吴自牧)等书籍中都有记载,当时的元宵节,比今天的更为隆重:从正月十五开始,到十七结束,这三天里,杭州的民众陷入集体的狂欢中。

此中滋味,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所描述出的心境应该最为贴切,写这阕词时,他大约隐居在江西上饶,和苏轼一样,他有对杭州的追忆,也有一缕对时间流逝中能够抓住的“她”的沉思。

现在我们不太熟悉的诗人康与之,当年是南宋朝廷的“桂冠诗人”,奉命写过诸多应制诗词,其中《忆少年令·元夕应制》《瑞鹤仙·上元应制》等都与元宵节相关,在《瑞鹤仙·上元应制》中他这样写:“溢花衢歌市,芙蓉开遍。龙楼两观。见银烛、星球有烂。卷珠帘、尽日笙歌,盛集宝钗金钏。”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一下这种花团锦簇,词的最后一句是“喜皇都、旧日风光,太平再见。”据说退位住进德寿宫的太上皇赵构很是满意,仿佛他恢复了北宋时的荣光,而太平景象重返,于是重赏康与之。

随便翻翻南宋的诗词,元宵节是他们热衷的题材,“灯火夜深回昼日,管弦声动起春风。”戴复古的诗或许表达了人们内心所想: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就要来了,植物都已在春风间复苏,得赶紧抓住这浮世中的闲暇,忙碌的日子就要开始。

观灯、赏乐、品酒、逛街、扫街……从那时开始,这些习俗一直缓缓流淌到了今天,还在缓缓流动着。

2.

“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这首流传甚广的童谣,说的正是元宵节的习俗,也可见从前的人对正月十五,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重视:大地回春。如果细细去分析,这也是农耕文明呈现出的特征之一,而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于汉,但作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赏花灯,估计来自于隋唐之时,《隋唐演义》《薛家将》中都有闹花灯的故事。唐时,元宵节也因此被称作“灯节”,而赏灯的时间长短上,唐代三天,宋代五天,明代最长,至十天,到了清代,又减为四到五天。

花灯的种类繁多,人物花草、禽鸟鱼虫等都可入灯,可以是形状,也可以绘于灯面。《西湖游览志余》(明·田汝成)中记载:“宋时腊后春前,寿安坊而下至众安桥,谓之‘灯市’,出售各色华灯。其象生人物,则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之属,花草则有栀子、葡萄、杨梅、柿桔之属,禽虫则有鹿、鹤、鱼、虾、走马之属,其奇巧则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罗、玻璃瓶之属。而豪家富室,则有料丝、彩珠、明角、镂画羊皮、流苏宝带。品目岁殊,难以枚举。”

这种灯市的琳琅满目,可见当年的盛况,如果我们去追溯根源的话,可能是南宋的皇室格外重视赏灯,皇宫里从九月之后就开始试灯,《武林旧事》中说:“禁中自去岁九月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一入新正,灯火日盛,皆修内司诸珰分主之,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

有灯,便有了灯谜,猜灯谜也成为许多明清小说里的场景,《红楼梦》里也屡有涉及。所谓灯谜,就是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的“藏头隐语”,由于贴在灯上,所以称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娱乐和游戏之一,到今天依然受到大众的欢迎。

灯谜猜中者有奖,奖品称为“谜赠”,一般有笔墨纸砚、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我记得当年读小学时,学校就搞过这样的联谊活动,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猜过去,奖品就是铅笔、橡皮啥的,但玩得不亦乐乎。

现在,在一些社区或者景点的组织下,猜灯谜的活动依然盛行。

3.

花灯是元宵节的重头戏,但还有很多别的赏心悦目之事,像辛弃疾词中所写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其实也就是赏烟花。宋时的能工巧匠改良了火药,样式各异的烟花常用于节庆之时。

《武林风俗记》(清·王同)中列举了“花筒”“赛月明”“滴滴金”“流星”等种种焰火名目,从介绍上看,和今天的焰火颇有相似之处。

流传到今天的习俗中,还有就是元宵节吃汤圆。在南宋时,按照典籍上的记载,杭城街头售卖的各色小吃中,有乳糖圆子、豉汤、水晶脍、韭饼、皂儿糕、澄沙团子、酪面、生熟灌藕等,顾名思义,这些小吃有很多今天还是我们餐桌上的宠儿,但今天,元宵节最不可或缺的仪式就是吃汤圆了,蕴含着团团圆圆的祝福吧。

在杭州的很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在元宵节舞龙灯等群体表演,这同样从南宋延续过来,周密在《武林旧事》记载了当时的演出名目,有“贺丰年”“兔吉”“男女竹马”等数十种,“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秀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项目都成为了非遗,而制作者和表演者,也都是怀有一技之长的非遗传人。

在杭州的习俗中,比如在元宵夜,要祭祀先祖,要祭祀床公床母,也有祭祀门、户、井、灶等“七祭”。另外还有驱老鼠、迎紫姑、送孩儿灯、走百病、求子等风俗。这些现在在民间偶有保留,大抵是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我们无意间遗落了一些习惯。

有意思的是,元宵节曲终人散之后,还产生了专门的词: “扫街”。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不妨从吴自牧《梦粱录》的一句话中去找:“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著,堕翠遗簪,难以枚举。”

也就是在人流摩肩接踵的街头,热闹过后,首饰财物难免有失落,于是有心人便去街头寻觅这些无主之物,这成为谋生的一种手段。

4.

对于早先的孩子而言,十五的元宵十六闹,因为正月十六是孩子的节日:把自己的灯笼去撞别人的灯笼,看谁的灯笼先着火,这在习俗中叫做“碰灯”。

“碰灯”的起源,是在正月十七或十八落灯后,灯笼都要就地焚毁,这或许是讨个彩头:新的一年有新的希望,而不是留恋过往。

元宵节过后,忙碌的一年重新开始,而春天也到了。在若干年前,我写过一组《佳节》,《正月十五》正是最后的一首,我把最后一段放在这里,作为本文的结尾:

人世的草蛇灰线,或是这一天的明亮

摩肩接踵,抵不过这簇拥的场景

聚、散,无非是两字

远离和回归,花灯骤亮眯住了人眼

但我们猜出那些谜了吗?有多少猜出

并不说出,比如休息也是疲顿的

流水不腐,到处都是这样的面容

去岁和今夕,无非

循环往复,像沉下了的劳作

良宵将尽,寒暑轮回,昼夜的尘埃间

伺立于它之间:蛋白质的75千克。灵魂的21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