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陪自己好好走段路

2024-02-14

《洛克线植物记: 我的徒步博物旅行》 花间 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2年9月

《来自铁路的二十四封邮件》 程新皓 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23年6月

吴卓平

这两年,户外徒步风潮越来越盛,在见山见水见世界的过程中,很多人也得到了徒步以外的收获。

此前,我最嗤之以鼻的运动,一是爬山,二是跑步,但却在去年深深迷上徒步,也通过这种户外方式,与自然、乡村产生了更多的连接。

当然,也有很多朋友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去徒步?”“那么累,有什么意思?”有时,我能答上来,有时,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很幸运,去年读到两本关于徒步的新书,从中也寻找到更多出发的勇气和灵感——

《来自铁路的二十四封邮件》是一场关于行走的行为艺术。作者程新皓从昆明出发,沿着滇越铁路徒步,历时19天,最后止步于中越国境线,行程全长449公里。一路上他每隔一千米便捡起一块铁路砟石,并用提前架好的相机录像——书中的照片即来自于此录像的截图,偶有牧羊人与山羊、行色匆匆的行人、古早的铁道标语、废弃的站台入镜,更纵深的画面则是绵延着的铁路。

于是,449公里路程最终转化为449块石头的重量,它们使得由铁路时代开始的那些抽象的度量和计数——那些公里、海拔、温度,重新变为身体的感受。

与沉重的身体相比,徒步之中的思绪却轻盈飘逸,这些思绪最终以信件的形式呈现。旅程当中,程新皓每天晚上会给虚构的友人写一封邮件。于是,这段徒步之旅又转变为我们在书中读到的24封邮件。

铁路边偶遇的行人好奇发问:“咋个不坐车?”程新皓回答:“就是想走走。”这可能正是我们开始一段徒步时最朴素的想法。当我们习惯了在高铁上看窗外的景致飞过,像是看一帧帧与自己无关的纪实画面;习惯了在机舱戴上眼罩睡一觉,醒来便抵达目的地;习惯了在抵达某处后,只是宅在酒店里点外卖;徒步这样让自己疲惫不堪的,又思绪纷飞的“旅行”,笨拙得十分可爱,但我们可能恰好需要这样一种打量景致的眼神与灵感。

的确,徒步没有KPI,去丛林山野能徒步,沿着铁路线也能行走,这个世界丰富美丽到什么程度,出发去走走,就能有更多的发现。

当然,说到徒步路线,一定绕不开“中国十大经典徒步线”之一的洛克线,这条以博物学家洛克名字命名的徒步线路,穿越了森林,路过了湖泊,翻过了垭口,也踩过了草甸,最终,与三怙主神山相见。

《洛克线植物记》的作者花间,是一位植物爱好者,他追随洛克先生的足迹,再现了沿途藏地高原春夏植物、地质地貌、风土人情。书中一多半的篇幅,是关于那些美丽的高山植物。阅读时,总让人频频出神,仿佛自己正走过云雾缭绕的高山牛场,俯览山谷中碧玉般的冰碛湖。溪边、林下、石间不时闪现的绿绒蒿、报春花和雪兔子,让人惊艳。

尤其喜欢书中的这两句话:

“只有亲近、熟悉和尊重,才能降解险恶,涉足山野的我们才不至于踉跄跌撞。我们多数人关于山野的自然知识过于贫乏,以至于踏入山野,一有风吹草动,就手足无措。”

“人只有谦卑,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才会理顺与自己的关系。接受自己的渺小,对险境不僭越窥探,尽情享受自然中祥和和美丽的那部分。”

当一段徒步之旅成功抵达终点,或者走向下一个起点时,你会不会同样心有戚戚?

因为在徒步中,人的五感会被全方位打开。无论是宏大的细微的,还是遥远的附近的,又或是永恒的哲学的,都会迎面而来。《洛克线植物记》就捕捉到了那种人与土地、人与万物的情境交汇,以及在交汇时所拥有的独特体验。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上一次徒步之行,在一场大雪中,完成了海拔1558米的临安太子尖的冲顶与穿越。一路看到冰挂、雾凇、云海、雪雾,站在山尖,天目山脉雄浑地气场全开,有着别样的壮阔,而走在山脊线上,踩着松针和积雪,又有一种简单快乐。

我能感受到世界很大,同时又很小,小到只和我的身体有关。呼吸变重,心跳加快,肌肉用力的酸痛,自然面前,我不用掩饰,也无需隐藏。

徒步看似是向外走,其实最终是向内走。走进山野,正是在走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