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荣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现代化,而且包括精神文明现代化,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自2018年启动以来,杭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从试点探索到深化拓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盆景”到“风景”的跃升。现代化先行必须要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要求文明实践必须在“立德铸魂”与“凝心聚力”方面持续发挥作用。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结合。
一是把局部和整体结合好。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只有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重点是要在服务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现代化、共同富裕先行的整体发展战略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在乡村振兴中,文明实践要大力弘扬乡风文明,围绕“信仰、观念、知识”等基本内容构建新时代农民思想文化体系,培育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乡村振兴奠定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基石。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中,文明实践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和特色,弘扬传统美德,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道德资源,建立道德秩序。在共同富裕先行中,文明实践通过中心、所、站三级阵地建设,统筹为民服务资源,可以把基层群众凝聚到村(居)提供的各项综合服务体系中。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文化资源下乡,有利于补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
二是把自上而下的项目与自下而上的需求结合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文明实践都要准确把握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争取做到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推进到哪里。要通过广泛调研,发放需求征询表等,收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形成需求菜单。整合各部门、各层级、企业、社会组织的文明实践服务资源,根据服务内容整合,形成供给菜单。开设群众自主点单,中心按需派单,通过“点单+派单”制定服务清单,根据需求输出资源和服务。借助数字技术,建立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从而保证需求和资源的精准对接。
三是把行政机制与市场/社会机制结合好。如果文明实践活动单纯依靠各级政府,通过科层化管理方式运作,会导致行政化倾向,结果是文明实践活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难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行动。应该充分引入市场这一重要的资源配给机制。在文明实践中扩大政府购买企业服务的范围,鼓励中小型文化产业企业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对于那些政府不能为,市场不愿为的文明实践活动,则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性、灵活性的优势,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
四是把德治和法治结合好。发挥德治的引领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渗透到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村庄)创建各个环节,浸润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进一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最美现象”“诚实守信”等良好社会风尚,凝聚推动城市文明进步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发挥法律的惩戒作用。把社会文明中一部分具有法律意义、能够产生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纳入文明行为规范进行规定,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组建法律工作者志愿服务队,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管理体系。
五是把条线资源与块上需求结合好。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制度环境方面需要同时处理好不同条线的关系,条块互动的关系。形成“中心吹哨、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坚持“条”为“块”服务,把分散在各条条块块中的各类资源统筹使用、协同运行,建立文明实践的资源供给库,整合理论宣讲、文教体服务、医疗保健、科技指导等平台载体。
六是把激活存量与开拓增量结合好。要注重激活文明实践的存量资源,同时结合县、街镇、村(居)整体发展规划,融入文明实践的要求和元素。不一定要“另起炉灶,再拉人马”。比如可以盘活村社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加以改造利用。对于新建社区则同步规划建设文明实践广场、市民公园,实现阵地建设全覆盖。
(作者系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